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让学习看得见
之前,看见学习,这孩子学习好不好,大都凭考试,以及老师的主观评判。
甚至到现在还是,没有什么比纸笔考试来得公平、客观了。
大数据时代,工具越来越先进,指向越来越精准,学习过程更应该趋于透明,让学习更科学更有效率。
一
让计划安排看得见
学习之旅始于规划,一个清晰的学习计划如同航海家的罗盘,指引着孩子前行的方向。
两个星期读完一本《西游记》,得规划一下,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拿什么来检测阅读效果。
成绩从80分,想提到90分,得规划一下,复习什么内容,重点抓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来检测学习效果。
这一般都是大人和孩子一起讨论,甚至可以开个家庭会议。
孩子作主簿,拿笔起草计划,一起讨论修改。
孩子是主要实施人,父母或其他家人起监督作用。
一般情况下,随兴而学,脚踩西瓜皮,心情会很好,见效会大打折扣。
主要学科的学习用刻意练习会科学一点。
在数字化时代,还可以利用电子版的日历应用、清单管理工具、项目管理工具或是简单的便签,将学习计划可视化,同步手机、电脑和平板,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明确目标,激发内在动力,还能随时督促学习进度。
当每一个小目标都被标记在时间轴上,那份对未来的期待和掌控感,会让学习之路更加坚定而有趣。
二
让过程记录看得见
计划订得再好,没有行动,等于废纸一张。
学习的价值,重结果,更重过程,不仅在于终点的辉煌,更在于沿途的风景。
学习过程中记录的点点滴滴,无论是笔记、心得还是失败与尝试的瞬间,都是成长的足迹。
有的学科老师会要求孩子建立错题集,有的学科老师会设计背诵清单,还有的老师要求记笔记,随时复盘。
布置阅读任务的语文老师会要求作一些批注、摘记、心得。
这些叫学习留痕。
很有必要,可以思考,加深印象,产生知识连接,进一步内化知识脉络。
还有的通过建立学习日志、分享学习心得至社交平台,或是参与线上学习小组。
让学习过程透明化,不仅能帮助自我反思,还能吸引他人的鼓励与建议,形成正向的学习循环。
但是,也要避免形式主义,花样很多,但深耕思考甚微。
三
让成果表达看得见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与创造,而成果的展示,则是对学习效果的最好证明。
作业、考试是最常见的成果表达。
朗读、表演、实验操作演示、参与竞赛也是成果表达。
出一本作文集,印一本研究李白的小册子,将观察豆芽的种植生长过程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来,利用短视频讲解,等等,也是成果表达。
无论是完成一项项目、发表一篇文章,还是掌握一项新技能,都应被鼓励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举办作品展示会、参与竞赛、或是在个人平台上分享,让学习的成果被看见,不仅能增强学习者的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人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
将上面的计划安排、学习过程和成果表达的过程科学化,就是时下流行的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可以大项目套子项目,形成一个个闭环,促使学习看得见。
让学习看得见,不仅仅是个人学习策略的优化,更是教育生态的重塑。
它倡导的是一种开放、共享、互动的学习文化,鼓励师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见证并促进每个人的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成为引导者而非灌输者,学习者则成为主动探索者,彼此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