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避免给孩子贴上固定的标签
一
昨天刷到一个短视频,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老奶奶手里拿着一个桃子,问大家:
我手里拿的这个桃,是事实还是观点?
大家异口同声:是事实!
老奶奶又问:
如果我说这个桃比苹果好吃,是事实还是观点?
大家又异口同声:是观点!
老奶奶接着问:
如果有人说你长得不好看,是事实还是观点?
有人拿手机照了照自己,犹豫着说:可能是事实。
旁边的人马上纠正:这是观点!观点!
老奶奶下结论:
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观点,影响自己,不开心或难过。
听众表示同意:
你的优秀,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
二
老爷爷和老奶奶们把事实和观点解释得非常清楚。
我们大人又何尝不是根据自己的观点,有意无意地给孩子贴上一个又一个的标签?
“我家孩子就是调皮”、
“她是个内向的孩子”
“他很胆小”“他爱挑食”“他很好动”“他作业很慢”
……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述,实则如同一个个无形的牢笼,将孩子们束缚在了既定的角色之中。
但它们往往只是观点,不一定是事实。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的性格、兴趣、能力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三
给孩子贴标签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心理暗示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当你为孩子贴上正面标签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变成你嘴里说的那个好孩子;
当孩子被贴上负面标签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如你所愿”变成你嘴里说的那个坏孩子。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行为。
其实,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妈妈的乖女儿乖宝宝”更重要。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这些外在的标签往往忽视了孩子们内心的真实需求与感受。
孩子们需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他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不然,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可能会成为双重性格的人,在大人面前是一种表现,在另外的人面前又是一种表现;
父母眼中的坏孩子,可能是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地摆烂,反正大家都说我坏。
四
因此,作为父母,要做教育的有心人,不要把孩子固定在某一个角色上,“有点犟”“很胆小”“爱生气”……,而是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正面、积极的评价来引导孩子成长。
六种方法解放孩子,活出真我
大人寻找机会,通过参与多样化的活动或不同的角色设定,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角色和情境,从而发现自己的不同以往的形象和潜力。
“你画得真不赖,有点小画家的味道!”
创造机会让孩子在挑战中取得成功,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努力与成长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改变对自己的固有看法。
“终于冲过去了,你变得越来越勇敢了!”
在孩子面前或孩子能听到的范围内,给予他们正面的评价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认可的感觉。
让孩子旁听到的评价效果会比较好。
比如两位闺蜜在交谈:
“你家孩子字写得真不错,可以参加学校里的写字比赛了。”
有意无意地被旁边的孩子听去了,肯定很受用。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与孩子共同回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突出时刻和成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他们继续前行。
“记得你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
当孩子陷入旧有模式时,我们要以平和、坚定的态度阐述自己的感受和期望,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我不喜欢你这样子……”
五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孩子的可塑性强,大人不要用自己的观点给孩子固定形象。
教育就是,拒绝给孩子贴标签,把孩子从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拥抱真我、释放潜能。
父母和教育者如何看待孩子,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行为。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真正的教育,是从心开始,让孩子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大人眼中的“好儿子”“乖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