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让孩子尽力做到真学习
一
您以为孩子去上课、上培训班就一定是真学习?
您以为孩子关起门来拿着书本,就一定是真学习?
您以为孩子做了很多题目,就一定是真学习?
这还真是不一定!
您看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就知道了。
二
最典型的故事是《孟子·告子》中《学弈》:
全国闻名的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下棋。
一个学生非常专注,弈秋讲的一句话也不漏过。
另一个学生看起来也在听,但心不在焉,总想着可能有大雁飞来,想要拉弓射箭。
结果,尽管两人一起学习,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
很显然,第二个学生就是假学习,并非真认真。
三
还有一种,家长水平很高。
孩子写作文,家长启发半天,也没见起色,就代劳写了很多。
孩子画手抄报,家长帮助找资料,画插图,留下写几个字的任务给孩子。
孩子做PPT,基本是家长参与,选模板,定字体,找内容,忙得不亦乐乎。
结果,展示的学习成果自然皆大欢喜。
但这是孩子真实的水平吗?肯定不是。
这也是假学习。
家长和孩子都生活在虚荣的世界里。
忙,真的忙!
这种忙对孩子的学习有没有帮助,是个疑问。
四
我们来看看,真学习的关键要素:
真学习一定是兴趣为先的。
当孩子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和热情时,就会自发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去实践。
这种兴趣,才能唤起内在的驱动力,会让孩子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真学习一定是非常专注的。
在学习时,孩子排除外界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学内容上。
只有当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时,大脑才能高效地处理信息,实现知识的内化。
专注力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心流状态,即忘我状态。
真学习一定是刻意练习的。
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反馈的练习方式。
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调整,孩子可以逐渐掌握新的技能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这种练习方式注重的是练习的质量和效果,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数量。
有人提出了“一万次法则”,但是这一万次的练习,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也是收效甚微的。
真学习一定在学习区。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诺尔·迪奇(Noel Tichy)提出著名的关于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的“三区”理论。
学习区指的是当前能力水平之上的区域,学习内容的难度跳一跳就能摘到,即那些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目标。
只有在学习区里学习,孩子才能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实现真正的成长。
真学习一定是劳逸结合的。
学习是一项需要消耗大量脑力和体力的活动。
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不仅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因此,孩子需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让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恢复。
那种靠牺牲孩子作息时间来换取暂时的分数的,肯定会得不偿失,出问题。
真学习一定是学习越来越好的。
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持续的努力,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会不断提高,学习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孩子能越来越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劲头越来越足,形成良性循环,螺旋式上升。
这才是真学习的最终体现和目的。
忽然想起自己读初中的时候,学校建在山边。
每近考试,学校周边的山上满是看书复习的各年级同学。
于是某天也约了几个同学,拿了书本,找到某处草地,美其名曰学习。
但那个下午,几个同学说说笑笑,基本没有看书,自然也没有收获。
等到考试差强人意,后悔已经来不及。
假学习,其实是浪费时间、精力、甚至财力,真的要不得。
虽然每个人都有假学习的时候,杜绝假学习很难,
但当大人和孩子自己发现假学习的时候,就要注意调整,要尽力做到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