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美国的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在《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中提出来的。
百度百科里,有这么一段话: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
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
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
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
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
同时和26人下盲棋;
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
“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年初极为热门的电影《热辣滚烫》女主角演员贾玲应该就是“刻意练习”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据说刻意练习是科学的练习,是提高技能的黄金标准。
有4个明显的特征:明确的目标、专注、适时的反馈、需要走出舒适区。
有4个培养杰出人物的阶段: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
不管是习惯培养,还是技能提升,如能用上刻意练习,教育效果会更好。
一
刻意练习≠大量机械的重复
有人说,学习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但简单机械的大量重复不仅于学习无益,还可能导致学习者生厌。
机械的重复,往往意味着我们在熟悉的环境中,用固有的方式一遍遍地执行某项任务,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熟练度,但往往止步于技能的浅层应用,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刻意练习并非简单地堆砌时间或次数。
它则强调在每一次练习中注入思考、调整和优化,使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深度。
例如,一位钢琴初学者如果只是机械地反复弹奏同一首曲子,可能很快能流畅演奏,但音乐表达力、技巧运用的灵活性以及对新曲目的适应能力却难有显著提升。
反之,如果他以刻意练习的心态来面对每一次琴键上的触碰,不仅关注指法的精确,更注重理解乐曲的情感内涵,尝试不同的演奏风格,甚至主动寻求困难片段的攻克。
那么,他的音乐素养将在每一次这样的“刻意”中悄然升华。
二
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深入人心,但其背后的真实含义常常被误解为: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任何人都能成为专家。
实际上,这一理论强调的是长时间的专注投入,而刻意练习则在此基础上添加了“高质量”的注脚。
它指出,关键不在于你花了多少时间,而在于你如何使用这些时间。
刻意练习要求我们以目标为导向,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将大目标拆解为可操作的小步骤,确保每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同时,它鼓励我们定期反思、评估进度,及时调整策略,以保持学习的高效性。
因此,即使在同样的时间投入下,刻意练习者能收获更为丰厚的知识果实,因为他们懂得如何精耕细作自己的学习田地。
三
刻意练习:科学规划、明师指导、跳出舒适区、循序渐进
真正的刻意练习,是人们主动为之的,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学习旅程:
需要科学的计划。没有目标的练习,就像没有罗盘的航行。我们需要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规划和可衡量的反馈标准,这样每一次的努力都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需要好老师的指导。一个好的老师,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们能够发现我们的盲点,纠正我们的错误,让我们在练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跳出舒适区是刻意练习的关键。只有当我们面对挑战、尝试那些稍显困难的任务时,我们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刻意练习需要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循序渐进,是刻意练习的黄金法则。没有人能够一蹴而就,每一个大师都是从基础做起,一步步稳固地走来。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享受每一次进步带来的喜悦。
四
古人倡导“学而时习之”。正如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说的那样: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技巧;这种技巧,你我都可以掌握。
而刻意练习,是能培养出这种“杰出”的。
有意为之的教育,其实应该是一次次的刻意练习!
(感谢阅读,有兴趣者,可直接去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