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做
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孩子应该是在学和习中,不断地成长的。
而大人也会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做,去历练。
但是,在小学,现在我们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
孩子上学放学,不管路之远近,父母必接送。父母忙,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帮忙。
孩子开学,大人分工明确,到教室打扫,到店里打印姓名牌,到某宝买一些饰品,请一些有绘画功底的大人出黑板报,设计开学标语,把书本包成礼包,把教室打扮得花枝招展,只待孩子闪亮登场。
孩子做手抄报,大人找资料,画框框、画插图,忙得不亦乐乎,最后留下几行字,让孩子写上去。
孩子展示暑假生活,PPT大人做,照片大人准备,景点简介大人从网上搜得,还精心地放上音乐,做上动态。孩子在台上一张一张地按着PPT,也不解说自己的经历。唯一能说明情况的是PPT里照片的主角是孩子本人。
美食节,大人忙着去商家进货,准备电磁炉,到学校准备食物,摆摊子,大声吆喝叫卖。小孩子成了配角,在旁边看着人来人往,或者拿着家长给的零花钱,逛一逛,吃一吃。
运动会,大人买饮料、点心,搬桌椅、搭帐篷,到广告店里设计加油标语,等开跑时,孩子拿着KT板做成的标语牌,文绉绉地喊加油。
活动报道也由大人们代劳了,文笔好的家长可帮上大忙了,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公众号文章出众、编排精美,赢得群里一片点赞声。
毕业会上,回忆和赞美母校的诗诵早就准备好了,请出几个有朗读功底的孩子,排练几下,就能上场了,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意思的优美华章。
还有,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
二
照理说,生活才处处是教育的契机。
孩子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
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做。
孩子的经历越丰富,他得到的学习也就越多。
三
是孩子不会做这些,所以大人代劳?
还是孩子不愿意做这些,大人只好自己苦苦去做?
还是孩子做了这些,会没时间学习,影响成绩,所以不能做?
答案不得而知。
可能是我本人的思想观念已经不符合潮流了吧?
但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四
我无意想改变人家,
只是谈谈自己的想法:
目前公办学校孩子基本上是施教区内的,离家近。孩子上下学,我们不用跟邻国比,可以由父母接送,逐步到结伴回家,逐步到独自回家。
孩子开学,是孩子的事,至少也要从参与打扫,参与布置教室,到高年级时能几个同学一起打扫,一起布置教室。姓名牌完全可以事先商量个规格,自己设计、自己写。板报上的绘画也是孩子发挥特长无限创意的时候。写得好写得不好,画得好画得不好又有什么关系?
暑假生活,如果真要让孩子做PPT展示,大人可以事先教他做PPT,拍照片,插入音乐,穿插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文字。上台能够大大方方、声音响亮地将自己的经历介绍给同学听。虽然,这会花很多时间,但却能提高看、写、画、拍、讲、电脑操作等多种能力。一年做个一两次,相信不难。何况,能力这东西,往往是越熟练,完成速度就越快。
美食节、运动会,大人能不用帮的,就不用帮吧。本身举办这些活动就是让孩子参与,让孩子得到锻炼的,现在孩子变成了陪衬,多没有成就感呀!真的让孩子成为甩手掌柜,不就是活动的失败么?
活动报道,一二年级可能由家长代劳一下(其实也不必),三年级孩子事先稍加指导完全能够自己写,叙事类的写作是小学的基本功,这不是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好机会么?写作不就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能力么?孩子该用的时候用上,不是正好么?
毕业会上,回忆和赞美的诗歌,语文课本上就有安排学习写作的部分,从班级里选几段有特色的能表达真情实感的文字,让写的孩子上台朗诵,自己组合一下,表演形式自己设计。六年级的孩子,可能更有自己的想法,会更加出彩一些。
五
只要心中想到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把机会多给一些孩子,
可能就不会处处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印刷品,不会处处是大人忙碌小孩被安排的模样了。
其实,孩子很多的学习能力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目前的考试也注重了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才是孩子学习的正确方向。
该放手的时候放手吧,请相信孩子,能干的孩子肯动手的孩子考试也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