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玩起来
今天看了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的部分章节,听了本县市高考优秀生的经验访谈,有些启发,整合到下面的文字中,希望能对朋友们有用。
一
成人的世界里,往往把眼前的事情看得一本正经。
比如,教育子女,是人生大事,丝毫不可疏忽;
工作是多么伟大而严肃的事,要认真对待。
结果越是这样在意、执着,心的弦越是紧绷,越会在教育上、工作上出问题。
反过来思考,教育、工作,只不过是平常之事,如果我们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也许身心放松,还能做得更出色。
教育,更得和孩子一起玩起来!
二
玩起来,就得和孩子同节奏,同频状态
南怀瑾先生说过,跟不同的人交流,语速甚至语言的风格也应该不一样。
跟语速快的人说话,你的语速也要快。慢腾腾,就会话不投机。
跟文绉绉人的说话,你决不能粗言粗语。否则,就没有共同语言。
跟孩子一起,就得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小孩,说话、做事要进入儿童的角色,跟孩子打成一片。
这就是同节奏、同频状态。
三
同节奏,当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跟随,更是心灵上的契合。
当孩子蹲着看蚂蚁搬家家时,我们也可以蹲下来;
当孩子踩水坑时,我们也可以一起去踩;
当孩子整理玩具时,我们可以一起喊出“嗨哟、嗨哟”……
以孩子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原来一片落叶的飘落、一朵云的形状都能成为他们眼中的奇迹。
与孩子一起追逐蝴蝶,搭建积木城堡,或是简单地坐在草地上数星星。
这些看似平凡的时刻,却是与孩子建立深厚情感连接,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宝贵机会。
在这样的同节奏中,我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更学会了如何以一颗童心去融合另一颗童心。
四
玩起来,就得与孩子同心理,共情状态
同心理,跟孩子共情,是教育中最温柔、也是最有效的力量。
它要求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当孩子因为一条小鱼停止活动而哭泣时,一个温暖的拥抱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
当他兴奋地分享终于让纸船在水上行驶时,我们眼神里的鼓励和骄傲总是会点燃他的激情。
通过共情,我们打开了通往孩子心灵的大门,让爱与理解成为我们之间最坚实的纽带。
通过共情,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听见,也让我们作为家长,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成长的不易与美好。
五
玩起来,就得与孩子同位置,平等状态
很多大人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大人,总是满嘴道理,不停说教。
这种方式是没多大效果的。
同位置,意味着在教育中,大人与孩子是平等的个体,而非上下级关系。
我们要经常同孩子商量商量,商量学习事,也商量家中事,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即使这些想法在我们看来或许稚嫩或不合逻辑。
像教育专家陈钱林说的,我们可以经常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适当采纳它:孩子你说呢?孩子,你觉得该怎么做好?孩子,就按你说的办!
因为,正是在这样的试错与探索中,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承担责任。
让孩子知道,他也是家中重要的成员之一。
大人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是与孩子并肩作战的伙伴,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享受成长的乐趣。
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当我们愿意与孩子一起玩起来,同节奏、同心理、同位置地陪伴他们成长时,我们就在无形中为他们铺设了一条通往幸福与成功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有爱、有理解、有尊重,更有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和孩子一起玩起来吧,不必太一本正经,也许还会变得更年轻。
过程开心了,结果还会不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