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人品好,学习差不了
一
之前,读《子弟规》,对这句话理解不了:
有余力,则学文。
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原句是: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把“孝”“悌”“信”“爱”,这些都做好,再在空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
即人品和学习,把人品放在前面。
表面看起来,这与我们现实生活相悖甚远。
特别是现在家庭、学校、培训机构多管齐下抓考试、分数、成绩的情况下,这话似乎经不起验证。
后来,作为教育者,多年经验告诉我,古人诚不欺我。
人品好,学习真的差不了!
二
“有余力,则学文。”不仅是对学习态度的建议,更是对人生哲学的诠释。
在古人看来,当一个人品行端正、道德高尚时,他自然而然地会追求更高的学识和修养。
因为品德的完善,不仅仅是内在的修炼,更是对外部世界的尊重和接纳。
这种尊重和接纳,使得一个人更容易融入群体,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为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
人品好的人,道德修养高。
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谦逊有礼,对自己保持高度的自律和勤奋。
这种品质在学习上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们不会因为一点小困难就轻言放弃,而是会持之以恒地努力,直到达到目标。
四
人品好的人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他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会积极协调与周围人的关系。
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他们能够在学习上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得到更多正能量的加持。
身边产生的良好“场”,让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不被外界干扰影响。
五
人品好的人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心怀天下,有利他思想。
这让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动力。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
这一路过来,他们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人、为了社会、为了国家。
因此,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在未来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
人品好的人富有同情心。
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也懂得在困难时期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
在学习上表现为对同学的宽容和包容。
他们不会因为同学的错误或不足而嘲笑或指责,而是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这种宽容和包容,让他们在学习上更加从容和自信,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放弃。
七
那么,如何培养好的人品呢?
高明的教育者,重视孩子学习习惯培养,但不大会把孩子成绩放在第一位。
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教育孩子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通过自身的模范作用,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人品。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恶虽未至,福已远离。
良好的家风,必定是一个家族从注重人品的培养开始的。
良好的校风,必定是一所学校从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始的。
詹大年老师说,家庭教育教人文,学校教育教科学,社会教育教规则,自我教育教信仰。
也许,就是“有余力,则学文”,品德为先,文化知识次之的进一步延伸吧。
八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主题。
人品好,有稳定的情绪,有健康的身心,有这么多的优点,学习会差得了吗?
退一万步讲,文化科学习成绩一般,但有这样的人品,他学其他技术,找工作岗位,还会有人不欢迎吗?
也有人说,现在社会,这样的人出去大抵会吃亏。
这个,我们可以看看身边的人,看看那些越过越好的人,因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