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是一切学习的先决条件。没有专注力,学习连门都进不了,无从谈起。
对学习内容专注、投入,才可能进入心流状态,才可能让学习稳步上升。
专注力有专门的训练工具,但一般不需另外训练,在读书、作业的过程中,就是培养专注力、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思考力等学习力的过程。
一
专注力是什么?
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一对象或任务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情时,心、眼、耳、口、手都完全投入到这件事情上,不被外界所干扰。
小学读过的课文《八角楼上》,毛主席挑灯写文章,连身上的毯子滑落下来也不知道,就是专注。
关于专注,研究领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聚焦”,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上。另一种是“屏蔽”,不是注意力集中,而是屏蔽和降低对其他信息的关注。两者并不矛盾。
二
专注力有什么特点?
选择性
专注力是大脑的选择性注意力。
专注力让我们能够在众多信息中挑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想象一下,当你在阅读一篇长文时,如果你的专注力足够强大,你就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主旨和重点,从而节省大量时间。
《看不见的大猩猩》中,不属于专注任务的大猩猩竟然被大部分人忽视就是这个道理。
持久性
专注力使我们能够长时间保持对某一任务的关注。
这种能力对于学习、工作和创新都至关重要。
一个专注力强的人,往往能够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
灵活性
专注力允许我们根据任务的需要快速调整注意力的焦点。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多个任务之间灵活切换,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一个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时,需要同时关注代码的逻辑、语法和性能等多个方面,而强大的专注力则能让他在这些任务之间游刃有余。
抗干扰性
一个拥有强大专注力的人,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不被外界所干扰。
这种抗干扰性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中保持高效。
三
专注力怎样训练?
借助训练工具
训练工具仅供参考:舒尔特方格、数独、找不同、走迷宫,还有一些脑力训练APP,还有射箭、跑步、滚铁环等运动。
可以在孩子的学习之余,让他玩一玩,调节身心,锻炼专注力。
但一般不要太相信工具,正像开头讲的,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练习主动调整专注力。
设定明确目标
一个清晰、具体的目标能够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当前的任务。
这任务可以是自己的主动追求,也可以是别人的布置。
比如,晚上7:00要完成语文作业。
有了任务,才会专注于当下,不会被周边别的事物影响。
这个我们可以从《看不见的大猩猩》这本书中再了解一下。
在设定目标时,我们可以使用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强、时限性),确保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
优化环境
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可以选择一个适合孩子的学习场所,减少外界干扰,提高专注力。
孩子学习时,有些大人动不动就去看一下,动不动就弄点水果、牛奶之类的对孩子表示关心。
其实这方法是不可取的。
真要检测孩子的学习状态,大人只要等规定的时间去拿他的作业看就是了。
规定的时间完成不了,作业书写潦草、正确率不高等,都可能是专注力不够造成的。
时间管理
合理规划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专注力不好往往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时间太充裕。
特别是从小学一开始,就要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避免磨蹭、拖拉。
这时间可以大人与孩子先商量好,能完成表扬,不能完成下次再调整。
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等方法,将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专注于一个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还可以规定在晚上8:30之前完成,完成不了就要停止做,再和老师配合批评。
有些家庭这“开口奶”没吃好,导致后来孩子作业拉拉扯扯,完成时间长,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落在后面。
冥想练习和诵读经典
冥想是一种训练专注力的有效方法,但需要专业人士指导。
其实,平时大人可以让孩子一起玩,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或某个特定对象上,逐渐提高专注力水平。
有些家庭用诵读经典,不求甚解,来“制心一处”,20分钟或半个小时,天天坚持,也能达到专注的水平。
我发现,很多人认为读经典是学习知识,提高语文水平。殊不知,更重要的是在“不求甚解”的大声朗读中练习专注力,增强领悟能力。
避免多任务处理
尽量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导致注意力分散。
当我们专注于一个任务时,可以将其他任务暂时放在一边,等完成当前任务后再去处理。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和大脑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专注力。
有些学校和大人试图用时间来换取孩子的成绩。
其实,人的学习也是有个限度的,一旦超过了这个时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升反降。
还不如休息充足再战。
四
制心一处,无事不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心地做一件事,不管是短时间的专注力集中,还是长时间的坚守,都会有清风徐来花自开的那一时刻。
因此,提高学习能力得从专注力开始,进而经常达到心流状态。
可以结合我前面写过的《教育就是,引导孩子进入心流状态》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