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陪伴
一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起了龙应台《目送》里的语句: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是呀,作为大人,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何其短哉!
未上学之前,也许是日夜;
小学、初中之前,也许是晚上可以接回来;
高中是一个星期见一次;
大学是至少一个学期见一次。
至于老师,那就更其短了:
有时候接班一年,有时候三年,最长的也许是小学六年。
这些又都是何等的缘分呀!
二
陪伴,不是陪着。
陪着,更多的是一种物理上的存在,只是尽一种监护的职责。可能是坐在孩子身边,看着他们玩耍,或者是共处一个空间,但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
陪伴,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它意味着不仅要在时间上陪伴孩子,更要在精神上与他们共鸣。
陪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梦想。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给予鼓励和支持;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我们一起分享喜悦。
陪伴,是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他们一起玩耍、学习、探索,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伙伴。
三
陪伴,不是宠溺。
陪伴与宠溺,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陪伴是给予孩子温暖、支持和引导,而宠溺则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陪伴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陪伴强调的是引导和教育。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宠溺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而陪伴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陪伴不是包办一切。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放手,才是真正的陪伴。
陪伴是一种智慧的关爱。而宠溺只能制造巨婴。
四
陪伴,要把自己当儿童。
把自己当儿童,意味着要童心未泯。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与他们一起享受快乐。
拥有童心,能让我们与孩子更加亲近。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探索时,他们会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热情。会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拥有童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与成人不同,只有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才能给予他们最恰当的引导和帮助。
把自己当儿童,还能让我们在陪伴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
当我们放下成人的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时,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游戏和活动,都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和惊喜。
然而,要做到把自己当儿童并不容易。我们要学会放下成人的架子,不再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
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孩子一样去探索和发现新事物。
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耐心和包容度,理解孩子的犯错和不足。
教育就是陪伴,而把自己当儿童则是高质量陪伴的关键。
五
陪伴,要把儿童当儿童。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试图以成人的标准和方式来要求孩子。
然而,真正的陪伴,需要我们把儿童当儿童,尊重他们的天性和特点。
把儿童当儿童,意味着要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孩子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耐心地解答,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发现。
要理解他们的玩耍需求。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耍,他们能够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把儿童当儿童,还需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
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新的事物。
陪伴孩子成长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让我们把儿童当儿童,给予他们最真实、最温暖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