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多培养孩子的感情移入
一
丰子恺先生说的一个片段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
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
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
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
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
我谢他:“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他回答我说:“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
是的,他曾说:“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看它何等气闷!”
“茶杯躲在它母亲的背后,教它怎样吃奶奶?”
“鞋子一顺一倒,教它们怎样谈话?”
“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象一个鸦片鬼。”
我实在钦佩这哥儿的同情心的丰富。从此我也着实留意于东西的位置,体谅东西的安适了。
二
我看了之后,想:世间竟有这般好事?
事实上孩子不是这样的呀?
地上谁掉了红领巾,也没见有孩子俯下身子拾起来。房间很乱,孩子也没有觉得不舒适,动手整理起来。家长唠叨基本不起作用。作业字写得潦草,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能够上交就好。妈妈提物品很累,也没有想到要去帮忙,自己走自己的路。……
三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为此,我还专门翻了一本书《看不见的大猩猩》。
它通过幽默的方式告诉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预料之外的事物经常是看不见的。
四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成了“预料之外”呢?
那就是对当前事物没有引起兴趣,专注不够,缺乏敏感度。
有什么方法能培养孩子的敏感度呢?
我从丰子恺先生这里发现了一个词:感情移入。
五
感情移入,一个心理学上的术语。
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或“共情能力”。
它是指个体能够理解并感受到他人的情绪状态,仿佛这些情绪在自己身上发生一样。
简单来说,就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培养感情移入不仅能够促进其社交技能的发展,还能深化自我认知,培养出更加善良、包容的心灵。
普通人的同情心只能及于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
但有些人特别是儿童的同情心非常深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类。
六
怎样去培养孩子的感情移入?
作为大人,首先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出对他人和周边事物的关心、理解、欣赏和尊重,让孩子从身边人或周边事物上学到这些美好的品质。比如,见到人礼貌招呼,见到房间有不干净的地方立即清理,见到地上掉东西随手捡起等。
引导孩子阅读那些具有深刻情感内涵的经典故事,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各种情感波折,能够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体验。选择一些情感丰富的影视作品,如《寻梦环游记》、《小王子》等,与孩子一起观看并讨论。这些作品能够让孩子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世界。
组织孩子参与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情境中体验不同的情感。
假如你就是地上的红领巾?
假如你现在是满地都是垃圾的房间?
这种游戏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感情移入能力。
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心声。
假如有人摔倒了你该怎么去做?
假如作业字写得潦草,你觉得可以吗?
在孩子分享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去关注他人的感受,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鼓励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捐款捐物等。
这些活动能够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感情移入能力。
七
丰子恺先生还说,
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
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
所以说,孩子越小,应该是越好教育的。
我们要不断地通过文学作品和周边美的事物引导孩子感情移入,
让孩子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
这时候,也就产生所谓的内驱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