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两个字:赏识
一
每年放寒假,我会到地方图书馆给小学高年级小朋友上《世说新语》或《古文观止》选读公益课。
能报名参加这样活动的都是来自各校的优秀学生。
有一次有一个孩子听我上了课后,特地写了一张明信片给我。上面写着:
“X老师,您好!我非常喜欢你的课,您辛苦了,以后我还想听你的课。”
虽然“你”“您”没有统一,但意思非常明白。
我看了特别高兴,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至今这张卡片还放在书房的书架上。
连大人也希望得到赏识,何况是小孩子呢?
赏识,就是给对方加持能量。孩子更需要赏识。
二
我们学校有一套“赏识·期望·引导”德育模式,是在实践中研究出来的,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事实表明,科学有效。
有家长和老师尝试着用在家庭里教育自己的孩子,发觉效果更好。教育出来的孩子特别有出息。
赏识,就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真挚的赞美。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学习上的小成就,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步,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赞赏。
即使是行为品质或学习非常落后的孩子,也会有闪光点。要找出他的闪光点,进行毫不吝啬地赏识。
这大概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良知人人具足的意思了。
教育专家魏书生曾经让班里成绩不好自己也没有信心的孩子拼命找自己的优点,必须找到自己的优点。
结果过了两三天他们还真找到了,还脸红了,再也不会面对老师时一副“我就那样,你想怎么着”破罐子破摔的模样了。
所以,赏识是对孩子最直接的鼓励,它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激发内在的动力,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
三
然而,我们并不是为了赏识而赏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赏识的功用。
赏识之后,我们需要适时地提出期望,引领孩子走出舒适区。
孩子,这次考试得了60分,很不错,通过努力终于及格了。(赏识)
如果能继续努力,下次考个61分,那就更棒了。(期望)
在赏识之后,孩子普遍开心。在开心的时候,大人提出期望,孩子多半会接受。
期望不是压力,而是一盏指路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孩子一起商量设定合理的目标,让他们在努力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当孩子为了摘到更高的果实而跳跃时,他们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四
面对期望,孩子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会有畏难情绪。这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仅要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要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人:我们一起来商量一下,怎样才能在下次得到61分?哪里还可以改进?(引导)
小孩:我……我有时候上课有点不专心。
大人:如果每次上课能比以前多认真听5分钟,是不是会进步?(进一步引导)
小孩:是的。
通过引导,我们帮助孩子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孩子增强了前进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在挑战中成长。
五
赏识·期望·引导,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不断地赏识、提出期望、给予引导,孩子也在不断地尝试、探索、超越自我。
这样的教育生态,是良性的,是充满爱的。它不仅让孩子在知识上得到充实,更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滋养,在品格上得到塑造。
有人问:是否光赏识就行?
这有点像韩非子批评儒家只讲仁义道德不切实际一样,那自然是不行的。
赏识是要建立在规则上的,如家规、班规、校规、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