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学生在台下安静乖巧地听。
还时不时用眼神回应你,向你释放出『他听得懂』的信号。
可考试卷发下来,那些讲过十遍八遍的题,依然错得触目惊心。
你气得摔书:“你们耳朵长哪儿了?”
但实际上,他们学不懂,就是因为你讲得太多了!
仔细观察,我发现:讲台上越勤快的老师,往往培养出越懒惰的学生。
01 少讲,是对表达欲的克制
最近对领导说过的一句话表示非常认同:为什么你老是拖堂?因为你总是自己讲太多!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被动接收信息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比主动思考时低60%。
所以,你在台上越自我陶醉,台下越容易集体神游。
教师之所以容易多讲,是因为对知识有较强的占有欲,享受掌控课堂的安全感,本质是因为想对知识负责,想对听知识的受众负责。
但过度解释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认知干扰。
学会庖丁解牛式的教学、忍住你的表达欲、只讲关键问题,剩下的空白时间多给学生自己咀嚼,才能促进对方思维的生长。
02 多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别被“我讲过了”自我感动,他即使点头微笑,或者回答你“懂了”,都是假象。
学生有没有学会只靠两把尺子:做题正确率(黑板练和随堂测)以及语言复述能力(即兴抽问)。
与其反复解释同一个知识点,不如多补充3-5题去强化理解概念;
与其着急把所有知识点全部铺完,不如时不时抽学生复述重点。
当他答不出来时,他“装学习”的真相才被你揭开,你才知道劲儿该怎么使。
你要相信这句话:“教得越多,学得越少。”
你多讲十分钟的效果,还不如给他自己练五分钟;
你若包办所有思考路径,学生就永远学不会主动去找出路。
03 不会就背:反直觉的认知捷径
接手差班以来,我发现:很多知识点,照往常的方式教,根本教不会。
因为差班学生的知识大厦从未建立起来过,所以你灌输新知识时,想要和旧知识搭建起联系,完全不可能。
这时我们可以试试笨办法:背本节课的重点!(小学课堂基本就那么两三句话)
《三国志》里也告诉过我们最朴素的学习智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学生连“床前明月光”都背不熟,你讲李白的仕途沉浮纯属对牛弹琴;
当学生连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都记不住,你想借助它教学“推导圆面积的公式”也是空中楼阁。
下次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提出要求:“把公式记住了再来找我。”
也可以通过连环提问让学生紧张起来,使大脑开始运转。
每节课前先提问上节课重点(可以专门抽问上节课走神的学生),不会的下课继续读背知识点。
别怕被骂填鸭式教学。
有时候,机械的抄写能够激活肌肉记忆,重复的强调能够帮助学生搭建思考的通道。
你要相信:背诵是知识内化的脚手架,先固化了才有可能优化。
高明的老师都懂得“偷懒”:
他们像老练的牧羊人,把羊群赶到水草丰美处,就退到树荫下磨刀。
下次上课前,试着把语言再精简三分之一。
当学生开始抓耳挠腮地翻书,咬着笔杆争论,甚至为一道题拍桌子时:
恭喜你,真正的学习正在发生。
你愿意做那个狠心“偷懒”,却让学生真正奔跑的老师吗?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