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学世界 >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34 如何基于儿童中心理解课标中的内容安排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34 如何基于儿童中心理解课标中的内容安排

2024年12月23日 17:06:26 访问量:7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171****175900.png

来源:玩游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34 如何基于儿童中心理解课标中的内容安排

[课标原文]

四、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四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按学段逐步递进,不同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具体安排如表2。

表2  各学段各领域的主题

IMG_256

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内容要求主要描述学习的范围和要求;学业要求主要明确学段结束时学习内容与相关核心素养所要达到的程度;教学提示主要是针对学习内容和达成相关核心素养而提出的教学建议。

我们如何从儿童中心的视角理解课程内容?

我们“玩游戏,学数学”课程一定要做这样一步转化——不再是传统的学科中心,要转化成儿童中心。也就是要转化成儿童的心理逻辑(认知逻辑),而不是客观的知识系统的逻辑。

所以如何理解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我认为是非常关键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讲,课程内容在中小学分成了四个板块,第一是数与代数,第二是图形与几何,第三是统计与概率,第四是综合与实践。

根据每一个学段、每一个课程板块,设计不同的内容安排。这里面有一个显性的线索和一个隐性的线索,显性的线索就是客观的学科逻辑,当课标在说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概率、综合实践的时候,就是在讲客观的知识逻辑。其实还有一个隐性的逻辑线索。根据不同的学段循序渐进,这不是客观的时间流逝,而是背后有很明确的倾向性——要依据不同学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来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

从课标的角度来讲,一定是希望把显性的学科逻辑和隐性的儿童认知逻辑,比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甚至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但是通常我们普通老师在读课程标准的时候,把它付诸于教学实践的时候,会把课程标准作为一个纲本,如果我们不能创造性地去理解它,那么往往会陷入显性的线索之中,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客观的知识逻辑。

怎么样避免掉进这样的一个陷阱?这就需要一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如果我们缺乏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掉进陷阱是不可避免的。而创造性的劳动在“玩游戏,学数学”的整个系统里是非常清晰的。

要想转化成学生的心理逻辑、认知逻辑,起点是什么?起点是章前测——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没有这个起点,就不可能从客观的知识逻辑转向儿童的认知逻辑。所以起点就是了解儿童的已有经验,就是通过寒暑假的章前测,或是在每一个单元开始之前进行章前测(集体进行章前测和个别访谈都可以)。

在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紧接着要做的就是明确儿童可能遭遇到的认知冲突。这一点也是非常难的,因为老师们会下意识地回归到知识逻辑——要么凭经验觉得孩子可能在哪不会,要么完全聚焦在客观的知识逻辑上,老师讲,孩子们被动地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现出哪里会,哪里不会。如果我们能够科学准确地预判学生可能遭遇的认知冲突,老师就可以提前把策略和方法想得清清楚楚,也就是把如何帮助儿童化解认知冲突想得清清楚楚。所以第二个环节就是在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把握儿童的认知冲突。

第三步才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老师要通过合适的问题设计找到协助儿童化解认知冲突的策略、程序、方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每一节课的课时教学设计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之上,进入课堂对话。而我们的课堂一定要课堂对话(不是单向的传输),要围绕孩子们的典型认知冲突展开对话,通过对话来化解认知冲突,达成新的临时性共识,也就是建构生成新观念。这是从学习者认知的角度来讲,建构生成新观念。但是建构生成的新观念外化,往往表现出某种普遍性、客观性,可能正好对应着课程标准里面相应的知识目标。包括对知识目标的一些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等等这样的不同程度,都是自然而然可以实现的,但是它一定是按照我们刚才的程序。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建构生成新观念的基础之上,要适当地进行新观念的应用,让观念变得更灵活。

所以简单来讲就是这样的一步转化,从客观的知识逻辑转化成儿童的认知逻辑,就是这样的几个最简单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

第二个环节是明确儿童可能遭遇的认知冲突;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设计,确定协助儿童化解认知冲突的途径、策略与方法,往往是问题串儿,也就是课前挑战单,以及我们对于课前挑战单(一系列问题)内在逻辑的把握;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对话,化解认知冲突;

最后一个环节是新观念的应用,同时也就进入到新的认知循环。

整个这个流程,才能确保隐性的线索能够真正的显性化。否则我们都会陷在课程标准所呈现的显性的客观化线索中,我们只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去理解所谓的课程内容,这样的话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转向儿童中心,而儿童中心肯定就成了空话。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33 如何制定初中的三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32 如何制定小学高段的三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31 如何制定小学中段的三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30 如何制定小学低段的三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9 如何设计学段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8 如何理解课程总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27 数学建模、数学应用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26 概率统计到底应该教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25 统计板块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24 逻辑推理与源初自明性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23 归纳推理与逻辑推理有何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22如何理解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21如何理解几何直观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20如何理解数学的规范化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19如何理解数学的运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18 如何理解数学的想象力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17 如何理解抽象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16如何理解符号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15 如何理解量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14 如何理解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13 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12 不同学科的观念建构有何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11 如何通过“三个学会”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10如何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9 怎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08 怎样的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07 怎样帮助孩子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6 如何设计符合儿童心理逻辑的课程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5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4 如何通过数学教育发展人?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3 数学有什么用?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2 如何研究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1 数学从哪里来?

编辑:师亚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