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玩游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9 如何设计学段目标?
[课标原文]
(二)学段目标
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根据“六三”学制四个学段学生发展的特征,描述总目标在各学段的表现和要求,将核心素养的表现体现在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之中。
如何来设计学段目标?
课标在该强调的地方都强调到了。但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理解起来还是会比较麻烦。比如这里涉及几个很关键的词儿——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划分四个学段”,不同的学段应该有不同的目标。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落实?我们知道,想要去落实的话,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怎么根据?根据的是什么?根据你在一间教室里面三十年如一日所谓的教学经验、教育经验,这可不可能?这很显然不可能。应该是根据近现代的认知心理学。我们读了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这些经典的书籍,是不是就能够很好地把学段目标制定出来呢?不能。真是细思极恐!只要稍微深入地想一想就知道,每一步都没有那么容易,都会非常难。
我们团队前几年一直在反反复复地读这些心理学的经典,有一些经典读过很多遍。这两年继续在读,比如说最近周五在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它看上去不是原典,要偏综合一点,但是它背后已经把维果斯基、皮亚杰这些人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都融会贯通,融汇在它要讲的基本的观念之中。
所以,如何设计学段目标?
第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在每一个学段,他已经拥有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很显然,当我们这样描述的时候,不读皮亚杰、维果斯基的书籍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可能就是很盲目的,你的经验可能就是在一个田间地头所获得的过度情境化的、僵化的经验。同时当我这样讲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你仅仅只读经典书籍也是不行的,因为经典书籍它有它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很重要,但是同时它丧失了它的活性、个体性。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理论都是灰色,唯有实践之树长青”。这样的话误导性是非常强的,从一面看,它肯定是对的,因为它要强调实践的重要,你不能够天天只是说着空中的气泡话,说着那些大词儿,那是没有意义的。但问题是,完全不关注这些理论,只是每天在一间教室里过得活色生香,你就能把教育搞好,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理论的灰色是理论的命运,理论只能是灰色的,因为只有灰色的才可能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理论的灰色也意味着,要想很好地应用这个理论,就必须用最丰富的、最五颜六色的在具体的现场当中获得的经验来丰富它,来真正地理解它、把握它、领会它。这才是关键。后面的事你没做,错不在理论,错在你自己。
所以,哪怕你拿到了课程资料,在做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也一定要自己去做前测。前测就是要了解这个班级里面不同水平的孩子当下的已有经验(认知发展水平),这是个体性。这是你在制定学段目标的时候,必须要有的实践(活色生香的实践)。为什么大家每一次在做课程讲解的时候,我们都反复地要说你的章前测做没做,做得怎么样。大家也能体会到,如果一位老师的前测做得非常充分,我们就能感觉到,他讲课程的效果就会非常好;但是如果前测没做到位,就只是干讲,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二,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客观要求)。我们在制定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单元的三维目标时,当然有我们自己的一套路径,但是最近我们也在强调课标的学习,强调课标的学习与big idea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考虑国家社会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考虑到这种客观性。客观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是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我们的孩子有一个社会化的环境,我们做老师也有一个社会化的环境,我们必须要跟社会化的环境有一个良性的互动,这很重要。
第三,遵循以终为始的原则,也就是要有全局性。不能一叶障目,不见青天。这个太关键,也太难实现。因为在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大家基本都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是对于培养孩子、搞好数学教育,很显然问题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团队的数学教研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大家都在一起教研。很多人问,这样会不会效率很低?我教小学一、二年级,听不懂初中的内容,更听不懂高中的内容,那效率就很低。这在传统学校肯定是一个摆在桌面上的理由,大家没有办法来克服的。我们这个团队整体还好。我们数学教研组能不能够彻底地有个打通呢?可能大家主观上是有意愿的,但是客观上有难度,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不过,一旦把这一关闯过去,真正难大家的是具体的知识点,比如初三或者高中的某一道难题。今天我们学面面平行,你如果没听课,突然问你一个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到底是什么,你可能搞不清楚。从客观的知识点上来讲,你一定会遇到难题,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这里所讲的全局性,跟具体的某个知识点没有关系。我们要想把细致的知识点难关全部疏通,可能要花很多时间,而且我认为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从大的系统上拥有这样的全局性,我认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这一点大家再体会一下,以终为始。前段时间语文组的研讨会,不同老师在讲述的时候,他都会把K12(从小学低段,然后中段、高段,然后到初中到高中),整个的每个学段目标然后拿出来,他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有一个方向。数学组其实相对而言要更容易,因为数学的逻辑性更强,做这样的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第四,要紧紧地围绕核心观念、核心技能、创新思维与人格发展,也就是三维目标。很多人追问,为什么要搞这个三维目标?今年这一版的课标没有提三维目标(过去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有人就问,你这个三维跟原来课标那个三维有什么关系?我前面是解释过的,我们的三维目标只是一个说法,它跟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跟我们倡导的理念——从学科逻辑转向心理逻辑,从知识中心转向儿童中心,从客观知识的学习转向学习者的核心观念建构——是一脉相承的。这样的转换是非常必要的。
这几点是我们在设计学段目标的时候要关注的。你可能不教高中,但是15-18岁也就是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的三维目标可不可以很清楚呢?事实上,哪怕你教一年级,也一定是可以很清楚的,而且也应该很清楚——通过这个系统培养出来的孩子,到了高中毕业的那一天,应该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这是我们在制定学段目标的时候,大家应该关注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27 数学建模、数学应用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11 如何通过“三个学会”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08 怎样的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