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5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5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

2024年05月06日 14:47:27 访问量:1576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171****175900.png

 来源: 游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5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

[课标原文]

二、课程理念

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生成和发展的。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个小标题说是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这个提法的变化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最特别的地方是它破除了二元对立。读过杜威的《儿童与课程》以及其他很多书,我们就知道,这是课程论的重大的转向——从过去完全客观的、外在的标准转向儿童中心(学习者中心)。

过去的课程标准是外在的,是工厂、民族、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标准的人,我们把这个标准固定下来,通过教育来引导、要求孩子们抵达这个标准。这是一个完全客观化的、外在化的所谓的课程标准。这些年的改革变化,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这种客观的、外在的标准是有问题的,它会异化人,而不是发展人。所以我们要转向儿童中心,转向人的发展。

这样一来,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切客观的标准、要求都不重要了,都毫无益处呢?很显然也不是。新的课程标准转向了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当然也要追求它的普适性。普适性就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这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核心素养就理解为绝对主观的规定。如果是完全主观的规定,请问我们要这个课程标准干什么?这个标准本身就具有某种客观性。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它是一个破除主客二元对立的一个突破性的产物。

一方面,要关注已经以文化文明形态而存在的数学知识系统,因为它本来就已经在那儿了。同时,也要关注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家庭,对于儿童培养(包括儿童的数学学习)有没有期待。这种期待对于一个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到底有没有作用?很显然是有重要作用的。

比如说,什么叫音乐世家?如果这个家庭充满了艺术的氛围,孩子从小就被艺术的氛围所熏陶,所谓在艺术里泡大的,他将来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很大。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家庭父母都是数学家(拥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另一个家庭父母完全不懂数学,只能被牵着鼻子跑,那么这样的两个孩子在中小学接受基础数学教育,他们的情况可能就会不太一样。家庭环境甚至对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都会有影响。所以如果我们把客观性的这一面作为唯一的标准,肯定会异化人。但是要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想要彻底地舍弃掉它,是完全不能的。所以我们仍然需要重视它。

另一方面,要回到儿童这里,这就是我们读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这样的差异性,我们要充分地关注。0岁的儿童、3岁的儿童、6岁的儿童、12岁的儿童、15岁的青年,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完全不同的,皮亚杰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儿童的认知水平发展。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关注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与数学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叫儿童中心、儿童视角。

不能够完全凭经验或者是凭浪漫主义。有人会认为既然是儿童为中心,那么儿童什么都是最好的,儿童的需求我们必须无条件的满足。这样的说法太浪漫,甚至可以说是无知。因为数学教育是科学,不能过于浪漫,否则最后一定出问题。数学教育要讲科学。读心理学,我们才可能更好的把握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才可能让儿童中心成为一个科学的论述,而不只是一个口号。

这样,将客观性一面的要求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偏主观性一面的要求综合起来,就是这次课程标准讲的核心素养。我们应该在这样的综合基础之上来理解核心素养,而不是只是把核心素养当作四个字,或者进一步分解地说这一章对应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哪个年级对应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这样的理解都错的离谱)。

那么,有了对核心素养的科学理解和领会,我们对所谓的四基、四能,以及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有更好的领会。因为这些东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4 如何通过数学教育发展人?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3 数学有什么用?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2 如何研究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1 数学从哪里来?

编辑:师亚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