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玩游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04 如何通过数学教育发展人?
[课标原文]
二、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第二部分要讲课程理念。
我们如何理解这第一段话?这段话是一个总体,概括性地说明课程理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要我们谈数学的课程理念,就必须完整地揭示出或者完整地理解数学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
而且更重要的是,课程理念既不仅仅是What(是什么)的问题,也不仅仅是How(怎么做)的问题,课程理念必须要回答Why(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设定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定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实施课程?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课程评价?一定要回答Why的问题。而所有这些回答里面最重要的一定是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定目标。
刚才这一段话的核心就是什么?一是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二是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数学教育,或者通过数学教育获得不同的发展,因为人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的差异性。这两点就可以确保人人都可以获得适应终身发展的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应该朝向的是人的终身发展,那就意味着数学教育必须要聚焦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因为只有核心素养才与他的终身发展有关系。
这样的理解跟我们现在关注K12数学课程系统的建设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关注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K12课程在起点处,我们说就是一个天真烂漫、懵懵懂懂的蒙童,到了15岁或者到了18岁,我们如何通过数学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卓然而立的少年、青年?这是从课程理念的角度聚焦——没有没有人的教育。对于数学教育也是一样,没有没有人的数学教育。数学教育不等于只是解题,只是传授数学知识、技能。
当然这样的解释就可以进一步引导我们思考——人是什么。
数学教育既然要聚焦人的发展,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是可发展的,人是可变化的,人是可生长的,人是可以持续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能够朝向更好的自己的。我们不能小看这样的理解,因为在历史上无数的哲学家都在回答人是什么。古希腊人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后来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人的公共政治生活),马克思又说,人是会劳动、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这都是对人的界定,都有其合理性。但是这里面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除非你进一步去思考和揭示何为理性,何为城邦,何为社会性,何为人类的劳动,何为人类通过劳动呈现的创造,否则,都只是给人下了一个确定性的定义。只要给人下确定性的定义,就有可能出问题。人有没有办法被定义?我认为人是没有办法被定义的。
我们所有的教育,当然也包括我们数学教育,不是去定义一个人。这次课程标准的改革就是在强调所有的教育,这里特指就是数学教育,就是要发展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人,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儿童都可以持续地发展和变化,可以生长,这才是关键。所以我们要看到孩子的生长性、发展性和变化性。这是教育应该关注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给人下一个新的定义。什么是人?人是能够超越生物性的、可生长的、可超越的、可完善的、可持续地自我突破的宇宙间的珍奇!我们只能用这样的甚至带有诗性的语言来描述儿童,描述人。这就是为了避免用一个固定的、确定性的概念,然后来定义生命,定义人。这是我们理解所有课程理念的一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