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本色
教育就是,教不争
一
老子《道德经》中,很多语句和我们平时的理解相反:
-柔弱胜刚强。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生经历过来,好像这些话挺有道理。
二
沙丘政变中的赵高和李斯,为了扶持胡亥继位,不惜篡改遗诏,最终却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东汉灵帝时期的何进,因独揽朝政大权而引发宦官的不满,最终惨遭斩首;
董卓进京后独断专行,祸乱朝纲,最终身死族灭;
清朝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更是骨肉相残,令人痛心。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为了争夺王位,不惜毒死自己的兄弟并娶其妻为后。在内心的煎熬和哈姆雷特的复仇下,他失去了王位和生命。
《史记》《资治通鉴》里,更是胜王败寇,你方唱罢我登台。
这些事件告诉我们,争,只会带来悲惨的下场。
但功名利禄谁不想要?路上熙来攘往的人,无非都是追名逐利者。
争,争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被爱需要和被尊重需要。
争是一种本能,一种欲望,还需要教吗?
三
一个不争的人,表面上是示弱,好像失去了什么,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失去。他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当别人争斗不休、疲惫不堪之际,他却能泰然自若,心无挂碍。
当别人面红耳赤、头破血流的时候,他却能悠哉游哉,全身而退。
不争,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它让我们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我们学会不争时,就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就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起伏和变化,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就能一往无前,心无旁骛,更好地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和更美好的梦想。
四
《庄子·秋水》篇里有一个故事: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在梁国担任相位,庄子前往拜访他。有人告诉惠子,庄子来是为了取代他的相位。因此,惠子感到非常恐慌,在国内搜寻庄子三天三夜。
庄子见到惠子后,并没有直接提及相位的事,而是讲了一个关于鹓鶵(一种神话中的神鸟)的故事。
庄子说,鹓鶵是一种高贵的鸟,它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栖息在梧桐树上,只吃竹子的果实,只喝甘甜的泉水。
而鸱(一种猫头鹰)得到了一只腐鼠。当鹓鶵飞过时,鸱仰头对鹓鶵发出警告的叫声“吓!”
志向高远的神鸟鹓鶵怎么会看上鸱的一只腐烂的老鼠呢?
五
如果教育可以教争,也可以教不争。我想我选教不争。
不争其实是不露锋芒,不动心。
不动心,太难!
王阳明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一般人做不到。
这内在需要多强大的力量!
教孩子积蓄这种力量,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