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教研体系作为省、地市、县(市、区)和校四级教研工作体系的“腰部”,其工作的基础和提供的支撑,直接决定了区域的教育质量面貌。县级教研室承担着服务区域教育决策、服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职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作用发挥需要一系列作业完成。从中央到地方,关注到县级教研的现实问题,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样本方案。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规则。
县级教研机构要干什么?
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明确提出:“要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积极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电教、教研、教科研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教师培训机构。”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县区没有很好地实现培训机构的功能整合,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这些整合有三个方面:一是县域内培训机构的整合,将培训、教研、电教、教科研等相关部门有机整合,实现教研训一体化;二是县域内培训队伍的整合,将教研队伍和培训队伍有机整合,建立研培一体化培训专家团队;三是县域内各类培训项目的整合,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集中培训与送教下乡、高端研修与团队建设、“国培计划”与“省培”“县培”等项目有机整合,加强教师培训的统整性。
2013年5月,《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指出:各地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指出: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的通知》(教师厅〔2016〕1号)指出:为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推动各地变革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送教下乡培训指南》《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指南》《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指南》《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指南》等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国培计划”和乡村教师全员培训组织实施工作中参照执行。
教研制度的建立和教研体系的运行,与教研职责息息相关。
教研职能在发展,在“研究、指导、服务、管理”中演绎,在七十年的不同时段,大体经历了“培训学历补偿、教学短板补充”“研究、备考、评价并行”“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一体化”“推进课程教材教法成果转化”几个阶段。
观察各级教研机构,分析其职能。教研行政化色彩最明显、凸显的是县级教研部门,直接表现就是教研功能泛化。教研机构的主职能是教学指导、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但一些教研机构还承担着教育督导、校园安全、疫情防控、创建文明城市等教育行政部门分配的任务。
县级教研机构直接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担负着教育行政部门智库职能,是联系教育管理部门与教学落实者的重要桥梁纽带,工作得法则助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县区教研室存在着职能定位不准、教研效果不佳、队伍素质不高、工作保障不力等一些共性困难和问题,影响了教研工作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
【节选自《善本教研》(林荣秋广东教育出版社2024·12引文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