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见功夫
本文引用自政治精品屋《课堂讨论见功夫》
讨论,这一体现着新课程理念的传统教学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应用于现代课堂教学。成功的课堂讨论,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课堂讨论的组织,也考验着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听了梁淑敏老师执教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节课,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片段摘录]
梁老师在简单地介绍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表现之后,组织了一个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大致分四个环节,简录如下:
第一个环节,多媒体显示情景:“在太平洋上,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带领其船员载着上千对新人去美丽的夏威夷群岛度蜜月。不幸,半途游船触礁即将沉没,而船上的救生设施只能承载500余人。”
第二个环节,分三个小组讨论如何组织营救:第一小组是船长船员组,第二小组是船上的新郎组;第三小组是新娘组。(梁老师在黑板上把“船长船员”、“新郎”、“新娘”纵向排列)
第三个环节,各组推选代表结合各自身份说明组织营救的措施和方法:在各组代表介绍的过程中,梁老师不适时机地加以引导,并把各组介绍的关键字眼列在了黑板上。如船长船员组旁边列出了“女士优先”,新郎组旁边列出的是“理性”、“让”,新娘组旁边列出了“主动配合”等字眼,具体见下面梁老师的副板书设计。
第四个环节,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与运用:
“刚才各组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出了很多点子,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想方设法”。梁老师把“想方设法”四个字写在了黑板上(具体见副板书,下同)。
“各组想方设法为了什么?为了生存,最大限度地生存”。在黑板上又写下了“生存”、“最大限度”几个字。
“想方设法为了最大限度的生存,为了生存,这体现了人的什么属性?”学生回答:“自然属性。”“对,这是人的求生欲,体现的是人的自然属性。”于是黑板上又留下了“自然属性”几个字。
“而‘想方设法’又体现了什么呢?”学生答:“社会属性。”于是黑板上又写下了“社会属性”四个字。
“想方设法实现最大限度的生存,既体现了人的自然性,又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但我们假设,乘在这艘船上的不是人,而是一群老鼠,碰到这个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答:“跳船,逃命。”“对。老鼠也会逃命。这是老鼠的本能。”梁老师在黑板上又写下了“逃命”、“本能”几个字。
“人有求生欲,碰到危险时会想方设法保全生命。老鼠也有求生欲,会本能地逃命,这体现老鼠的自然性。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答:“自然性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于是在黑板上又出现了“共有”一词。
“但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想方设法,实现最大限度地生存,这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但老鼠只会在本能的驱使下逃命。这又告诉我们什么?”学生答:“人具有社会性,而老鼠没有,这说明社会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梁老师在黑板上又写下了“没有”、“特有”两个词。
……
梁老师的副板书:
[分析思考]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措施和方法,老师则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适时地给予引导与点拨,在讨论之后又及时地进行分析与总结,使得整个课堂讨论的组织显得开放而又不离教学目标、生动活泼而又井然有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梁老师的这堂课,展现出了课堂讨论的真正魅力和梁老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也引发了我对课堂讨论的进一步思考。
1、讨论情景的创设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出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讨论,但是学生却讨论不起来。原因何在?也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所确定的讨论题目:题目的确定性是否太强(肯定或否定),学生可讨论的空间太小,以致无话可说?题目是否远离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的讨论无从谈起?题目是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够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等等。也许,这些都是原因,但并不一定是主要原因。因为大多数教师在确定课堂讨论的题目时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梁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分析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这节课中课堂讨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梁老师精心创设的讨论情景:其一,情景中只能承载500余人的救生设施与超过2000的乘客之间的尖锐矛盾,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起他们的讨论的积极性;其二,情景中船长船员、新郎、新娘三个群体的存在,既为课堂讨论时学生的分组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的角色模拟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考虑问题、展开讨论。假如梁老师在本节课中没有创设这个情景,而是直接出示讨论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 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关系如何?我想讨论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把书本上的几句话读一下。
所以,课堂讨论题目的选择与确定,仅仅是组织课堂讨论的第一步。确定了合适的题目后,还有必要为课堂讨论创设一个的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们在课堂讨论中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把学生真正吸引到讨论中来,这是课堂讨论取得成功的前提。
2、讨论信息的捕捉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关键
课堂讨论的成功,离不开教师对课堂讨论进程的有效调控。否则,课堂讨论极易脱离正常的教学“轨道”,陷入到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甚至是漫无目的的争论之中,不仅会严重影响课堂纪律,而且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本节课的课堂讨论中,虽然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参与,纷纷开动脑筋献计献策,课堂气氛颇为活跃,但整个过程又都紧紧围绕“组织营救”这一中心的,行云流水、井然有序,尽在梁老师的掌握之中。
讨论的主角始终是学生,并不见梁老师在讨论过程中有多少动作,仅寥寥数语,就把课堂讨论调控的如此到位,奥妙何在?及时捕捉讨论的信息而已。如船长船员组提出很多措施以后,梁老师对他们作了充分的肯定,最后以“女士优先”四个字作了概括;如当新郎组介绍到每个救生艇配备一个会游泳的人时,梁老师及时地用“理性”两字作了肯定;当新娘组介绍到“主动地配合船长船员和新郎组织逃生”时,有同学对“新娘”只顾自己“逃生”有一些“异议”,,梁老师立即以“这时互相的谦让只会失去逃生的机会,造成更大的牺牲”为理由对新娘的“主动配合”表示了赞赏,使这些有“异议”的同学点头赞同,使得讨论得以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梁老师及时地把“女士优先”、“理性”、“主动配合”等关键信息在黑板上写了出来,既有效调控了讨论的节秦,也会后面的分析作好了准备。
梁老师看似仅寥寥数语,但实则是字字玑珠,因为这都是梁老师在对讨论信息充分的分析后作出的调控。所以,讨论信息的捕捉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关键。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应纵观全局,对讨论中的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对信息及时地加以分析,并采取相关的措施与对策,以引导和保证课堂讨论的正常有效进行。
3、讨论结果的运用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归宿
为什么要安排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目的何在?我在听课的过程中,总会不时地冒出这个问题。现在很多的课堂讨论,甚至包括各级优质课评比课的课堂讨论,其程序可概括为:教师出示讨论的问题—→学生讨论—→学生报告讨论结果—→教师小结—→讨论结束。这种程式下的课堂讨论,大都会给人一种“为讨论而讨论”的感觉,其间虽也有一些学生讨论热烈、给人印象深刻的课堂讨论,但不管怎样,总还是使人觉得好象缺少一些什么,但又无可名状。听了梁老师的这节课,使我豁然开朗——我们缺少的正是对课堂讨论结果的分析与运用。
梁老师组织的这个课堂讨论,也经历了“教师出示讨论的问题—→学生讨论—→学生报告讨论结果—→教师小结”这几个程序,但梁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对课堂讨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运用:梁老师首先是从三个小组的讨论中概括出了“想方设法为了生存”这一目的,并围绕“生存”、“想方设法”这两个信息点对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人的“想方设法为了生存”相对应,梁老师又创设了一个“假如是一船老鼠”的新情景,并引导学生得出老鼠在本能的驱使下也会逃命的结论,然后对人的“想法设法”求“生存”与老鼠的“本能”驱使下的“逃生”进行比较,得出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社会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联系。
梁老师对课堂讨论的结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分析与运用,令人耳目一新,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可谓匠心独具。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其本身并不是目的,把课堂讨论的结果充分运用到教学之中,才是课堂讨论的最终归宿和最高境界。我们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必须要走出“重讨论而轻分析”、“为讨论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