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开年以来,随着高中双休、取消晚自习的落地,有人感叹教育要变天了。其实,这“变”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而是今年开始严格落实的。
教育部2009年印发《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不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或集体补课”,其中包括普通高中。
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严禁学校利用寒暑假、周末、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总体要求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内容包括: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坚决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简称“双减”政策。
2022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而制定。教育部修订并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方案为:完善培养目标,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如整合相关课程,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提前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独立设置劳动、信息科技课程;细化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各级职责等。课程标准共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6个课程标准。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遴选内容,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刻画学生学业成就表现;增强指导性,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教学、评价案例。
202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并于2024年春季学期起正式实施。文件提到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应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作好衔接,严禁随意扩大范围,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早到校看管和自习、午餐午休看管、晚自习等服务不纳入课后服务范围,课后服务必须遵循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刷题备考、集体补课。
2024年7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主要内容: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通知明确了教材使用的相关事项,如外语类教材配有听力材料、体育与健康教材配有数字演示资源,可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免费使用;教育部组织开发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南及配套课件,也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鼓励出版单位以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材为母版制作大字版教材,以满足义务教育低视力残疾学生的学习需求等。
202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强调严禁学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2024年10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执行方案》,该方案规定,自2025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全国所有普通高中将统一实施周末双休制度。其中,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将享有周六和周日的双休,学校不得安排任何形式的补课或自习。高三年级学生可实行单休制,周六可以自愿选择在校自习,但不得讲授新课或考试。
2025年4月11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的通知,明确将合理安排中小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充分保障学生睡眠和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作为 “底线”,将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 “红线”,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常态化、持续性排查整治。
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在今年开始严格落实这些政策了呢?这背后是国家爱护儿童青少年的深深美意,是国家在教育上下的一盘大棋。
君不见近些年来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抑郁率越来越高,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孩子在校时间长、回家作业时间也长,另一方面孩子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被过度管控,仿佛被“圈养”了起来,他们缺少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且,随着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孩子们多数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好房子”里,不需要自己动手解决衣食住行,而且写完作业有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为伴,无法在真实的世界获得真实的体验,他们太缺少天地之气了,以致于漠视生命、亲情疏离、社会责任缺失。如果不改变,长此以往,我们国家的未来如何放心的往下交付?所以,国家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考虑、从国家的未来考虑,重拳出击,必须保证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我们国家开始严格落实这些政策的动机还在于要选拔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绝对不是靠“大水泡倒墙”的刷题刷出来的、绝不是靠摸清考试题的套路的培训老师培训出来的。这一点从高考考试制度的变革就可以发现。
2014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为:启动了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高考改革,明确提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即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2025年2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为:在 “持续深化考试招生改革” 部分,着重提出 “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 的要求和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试题,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引导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可以看出,目前的考试形式更加注重了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考查。那么,知识、能力和素养有啥区别呢?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大家小时候都学过自行车,学的时候得看看别人是怎么骑的吧,或者大人告诉你要怎么骑,你就知道了要怎么蹬、怎么掌握平衡,这就是知识,等你经过练习在自己熟悉的区域自己会骑了,就是具有了骑自行车的能力。啥是素养呢?就是不管你到什么环境中去、路况如何,你都能骑自行车通过,自行车出了问题自己还能解决,这就是素养!所以,真正的人才必须是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就是明白国家的美意,然后欣然接受。我们过去习惯了把孩子交给学校,所以早早送去,延时服务结束后再接回,周末再把孩子送去辅导机构,这样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和其他安排。现在呢,为了孩子,我们就得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了,必须留出早晚、周末陪伴孩子的时间。可能一开始我们会有不适应、遇到各种困难,但是一旦习惯了你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积极健康了,亲子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
还有,改变对孩子学习所持的态度。时代变了,上大学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了,而且上了大学也不一定就能成功。所以,不要把学习好、考大学当成孩子唯一的学习目标了,而是要鼓励孩子高效学习、广泛学习,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作业以腾出时间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不光学习语数外等文化课,也要学习艺术、体育、劳动、安全等有实操的课程。注意,鼓励孩子广泛学习不是要求孩子门门优秀,而是让孩子在广泛学习中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之所在,然后大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你还用愁他不认真学习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如果能将自己的兴趣发展成日后养家糊口的工作何尝不是一大美事呢?
所以,看清形势,顺势而变。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