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效课堂 > 高效课堂系列1: 别让你的课“密不透风”

高效课堂系列1: 别让你的课“密不透风”

2014年03月19日 16:42:14 访问量:395

别让你的课“密不透风”

/浮尘

跟老师们讨论起何为“高效课堂”来,难免有一种认识:高效课堂必须要容量大、节奏快,这样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更多的任务,不就等于提高了教学效率吗?

粗粗一看,这笔帐算得一点错儿都没有。所谓“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依照这个定义来看,如果一个教师,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干的事情越多,教学效率不就越高吗?

当然,一堂课只有保持高密度,才能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才会让学生在环环紧扣的教学环节中、在匠心独运的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如果内容松散,课堂上学生总是无事可干,自然就谈不上高效率了。

但是,凡事都有个“度”的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太密、太快、太多,到了“密不透风”的情况,容量过大,内容过多,也许事情就会走向反面。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笔者曾听到一节语文课,感触很深。在这节课上,教师俨然上满了弦的机器,一节课总在高速运转,颇有些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执教者既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丰富的内涵意韵,又引领学生鉴赏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既对文本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又引进课外“活水”;既积累文本精彩的语言,又引领学生学习文本表达方法、进行迁移练笔……总之,这堂课节奏不可谓不快,容量不可谓不大,环节安排不可谓不紧凑。但是,却给人不舒服的感觉,去观察课堂中的学生,要么一脸茫然,要么手忙脚乱,丝毫看不出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幸福和从容。

问题出在哪里?

一堂课的时间的确是有限的。但如果误以为在课堂上给学生的东西越多,效率就越高,显然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这样的教师在骨子里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个真理:教了,学生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在教师的“给”和学生的“会”之间还有一道必须跨越的“鸿沟”,那就是学生的理解和消化。没有“理解”和“消化”,即使给了学生,学生也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变不成自身的营养。试想,当我们在一堂课中涉猎的内容过多,课堂的45分钟必然会被分解成若干个琐碎的段落,这样,每个环节能分到多少时间,教者都要心中有数且严格执行,否则就可能拖堂。为了不“浪费”时间,把预设的东西全部按程序走完,教师就必然成为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学生当然只能沦为观众。为什么我们去观察很多老师的课堂,即使设计了学生的自学、讨论等自主活动,一到真实的课堂上,都会演变成一个过场,学生只是得以偶尔在个别环节“陪”老师互动一下,活跃一下场面罢了,根本无法达到这些环节应有的作用?很显然,在“过满”、“过密”的教学内容的压迫下,学生不得不紧跟着老师的步履匆匆,努力完老师要求的每一个指令性动作。多数学生上一个问题还没有思考成熟,就被老师领进了下一个问题。结果一堂课下来,只有少数学生得到了收获和发展,而绝大多数学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老师精巧的预设、自然的过渡、言语的智慧……而唯独看不到学生成长的过程,看不到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看不到学生富有个性的声音,看不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三维立体式的对话,看不到一个动态的、生长的、有着无限可能性的“绿色生态系统”。

所谓的课堂效率,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收获和成长的基础上来判定。如果所谓的“快节奏”、“大容量”是以牺牲学生的感受、思考、记忆、辩论等的时间和机会为代价,不顾及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全方位提升,何以称之为“高效率”呢?长此以往,一个弊端逐渐显示出来,教师在疲于奔命,学生在穷于应付。彼此就像穿上了童话里的红舞鞋,陷入了“舞不停”的怪圈。同时,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开来,教师埋怨学生反应迟钝,浪费时间;学生抱怨节奏太快,容量太多。整个教学被拖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教师要有一点耐心,学会在“等待”中收获学生的成长。当教师设定一个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时,要学会一言不发静静地等待,同时也要求学生保持默然,也许从表面上看,课堂上一片静寂,学生做着思考状:或看着书本,或看着地面,甚或手里还把玩着某样东西。这时,请教师不要着急,不要担心,也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十分专注地思考,但起码保证了一部分学生思考的权利。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空自由,才会得到最宝贵的思维过程,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讨,这就如同吃饭一样,学生细嚼慢咽,营养才会得以充分吸收,这总比给学生堆满一桌子食物,硬逼着他们痛苦地、风卷残云一般地全部吞下去要好得多吧?

努力从密不透风的课堂设计中透出一些“空隙”来,让新鲜的空气涌进来,课堂才不会“缺氧”,才会保持“勃勃生机”。

编辑:建南星图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