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多人一定想过:要是能在家办公就好了。这次爆发的肺炎疫情,让我们不得不在家里工作,但我们太多人并不是很适应。
钟南山院士、张文宏主任多次呼吁大家继续闷住,多地明确2月底不开学。其实,从古至今,人类有很多次都是通过“闷住”的方法战胜了严重疫情。那么,疫情中的名人们,又是如何度过“闷住”生活的呢?
牛顿:鼠疫假期的“四条定律”
在1665年的伦敦,年仅23岁的艾萨克·牛顿,因为鼠疫——黑死病,休起了长假,只能呆在家里。
这次,伦敦成为了重灾区,仅仅从6月到8月,伦敦的人口就减少了1/10。这个时候,牛顿正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由于疫情过于严峻,剑桥大学宣布停课,牛顿回到了位于伍尔索普的乡下。 这次鼠疫爆发维持了18个月!牛顿也在安静的乡村度过了18个月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做出的研究成果,成为他后来几十年学术之路的耀眼起点,直到今天还在影响人类对数学、光学、力学的认知。
我们今天熟悉的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研究,其实都开启于牛顿在老家“自我隔离”时期。
牛顿所处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世界、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还停留在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阶段,牛顿更希望找到自然的真理。于是,他阅读大量自然哲学类的书籍,包括笛卡尔、波义尔、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著作,他希望通过这些人弄清楚宇宙终极的奥秘。虽然这些名字今天听来如雷贯耳,但在当时其实是被主流排斥。即便在剑桥也很难找到愿意传授这种知识的老师。
今天我们知道,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但牛顿直到进入剑桥大学,对数学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数学计算的阶段。 鼠疫期间,为了更深入地学习数学,他开始不断的阅读和自我学习,不过两年时间,牛顿就已经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数学研究理论。
他埋头钻研笛卡尔,发现了新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微积分。借助微积分,牛顿开始研究行星运动的实际问题,得出一个结论,“行星脱离太阳所需的力,与它们到太阳的距离平方成反比”,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万有引力定律。
对科学和真理的探索是痛苦而艰辛的,即便是牛顿,也把这18个月称为自己“心志最苦”的时期。
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和研究中,也会有停滞不前、一筹莫展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牛顿就会投身到自己终身的爱好中去:观察太阳。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牛顿的光学研究也开了头,牛顿意识到光是由很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表面的颜色,是由于物体反射了这个颜色的光。这一发现,帮助牛顿发明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1668年),消除了观测天体时会产生色差的现象,是物理学领域又一个非常伟大的贡献。
1666年9月2日,伦敦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很多民房和教堂,竟然也在无意间消除了鼠疫的传染源,肆虐了两年多的鼠疫慢慢消失,牛顿得以回到剑桥继续学业。此时,包括他自己,也都还不知道,他在停学的这18个月中为科学做出的贡献,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等,每一项都功勋卓著,在后来的三百多年中将被世人铭记。
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牛顿地位显赫,人们把他称为天才,“百科全书式的全才”;但实际上,牛顿的每一个成功的发现,都建立在大量的学习、计算和失败上。尤其是,无论面对怎么的极端情况,牛顿都没有失去丰富自我、探索真理的热情。
普希金:霍乱之乱的“波尔金诺之秋”
1830年秋天,霍乱爆发,交通阻断,被迫在父亲的领地波尔金诺村羁留三个月。
1830年9月,成名已久并被几次流放的31岁的普希金,向“莫斯科第一美女”冈察罗娃求婚成功。但是冈察罗娃的母亲和姑母,索要高昂的嫁妆,并且二人为此多次与普希金发生争执。
为了筹措结婚费用,同时料理意外死亡的伯父瓦西里·利沃维奇的丧事,普希金不得不专程到下诺夫戈罗德省,他父亲的领地波尔金诺村,料理家产。本来,他只打算在那儿逗留三个星期,谁知碰上霍乱流行,交通封锁,一呆就是三个月,直到12月才开始解禁。
这三个月,对普希金来说是非常煎熬的,信息不通,婚礼推迟,情感煎熬,预想的计划全部无法实现,更困难的是,他仓促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除了吃穿几乎一无所用,更无事可做。
好在,他是那个对文学有着炽烈热爱的普希金啊!
在去波尔金诺之前,8月31日他写信给好友普列特尼奥夫说:“我要到乡村去。天晓得我在那里是否将有时间写作、心灵能否安宁,没有心灵的安宁将一事无成……”
霍乱之乱的三个月。很难想象,这将是非同寻常的创作高潮,是诗人一生的转折。走过最初激荡而并不总是幸福的青春岁月,普希金成熟的时刻降临了。
这期间,他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人”的形象,奠定了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等。
普希金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居然来源于一场传染病。他把自己的特长,在幽闭阶段发挥到了极致。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 后来,“波尔金诺之秋”,也就成为了作家自我约束而成果丰硕时期的代名词。比如我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之时,就是这么做的。
赵孟頫:江浙饥疫的“悲痛三帖”
在14世纪,元大德十年(1307年),赵孟頫告病辞官,闲居闾里,半岁卧病,却正好遭遇了浙杭历史上最为黑暗的饥荒和瘟疫期,赵孟頫的大量书法名作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完成。
史载,元大德十一年(1307)到至大二年(1309),江浙大祲,出现了严重的急性瘟疫,导致了“人相食”、“死者枕藉”、“饥民啸聚为盗”等惨烈灾情。
这两年多,在赵孟頫的文集与书法作品中,留下了这段灾疫时期自身所遭受的惨痛经历。
曾经官至一品的赵孟頫笔下,开始关心柴米油盐,关心物价。他致德辅教授的《李长帖》说,“乡间大水可畏”,“米又大贵”,“何以卒岁”?连赵氏这样的大户家庭,都为米价上涨而感到恐慌;可想而知,当时的民生状况有多糟糕。
一开始,他还也为朋友的逼仄境况向人求助。《为牟成甫告贷书》帖云:“友人牟成甫之贫,香严所谓锥也无者。丰年犹啼饥,况此荒歉,将何以坚其腹而赡其老穉。渊明乞食,鲁公乞米,赖多古贤,可为口实。仁人义士,有能指鲁肃之囷而实莱芜之甑者乎。吴兴赵孟頫白。”
赵孟頫讲述友人的窘况,已经没法裹腹了。他引经据典,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援手,以解友人“鲁肃之困”。
期间,他每日练习书法不辍,以此抵抗疫情带来的压力。这一时期,赵孟頫留下来诸多让后世赞赏不已的传世名作。
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处境也越来越差,饥荒加上瘟疫,谁也无法长久坚持。他的创作,后来大都成了书信——一方面是濒临绝境的乞求救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文人自尊的变相补偿。
在当时,民众并不知道相互隔离、切断病菌传播等基本知识,依然进行着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这致使赵孟頫和他的家族,也发生了群体性感染患病、甚至家人相继死亡的悲剧;尤其是幼女夭亡,令赵孟頫悲痛尤甚。
他的《致吴森•小女帖》帖云:“孟頫自去秋疾患,新年方稍安,而小女不幸弃世,哀痛度日,诸况皆恶……”连“日书万字”的赵孟頫都说“无心情可书”了。
接着,他又在致中峰和尚的《幼女夭亡帖》中说:“孟頫不幸,正月廿日幼女夭亡。哀怀伤切,情无有已。虽知死生分定,去来常事,然每一念之,悲不能胜。兼老妇钟爱此女,一旦失之,哀嚎度日,所不忍闻……”赵孟頫乞求和尚,“望师父于冥冥中提诲此女,使之不昧明灵,早生人天。”
后来,再致中峰和尚《亡女帖》帖云:“亡女蒙吾师资荐,决定往生……下次婢仆辈多病患,死者二人。”赵孟頫夫妇为中峰和尚弟子,家庭遭此蒙难不绝,只能期望禅师“杖锡之临”,祈福消灾。
因瘟疫而生的“悲痛三帖”,让我们看到,一场大疫给赵孟頫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伤害。同时,我们需要钦佩赵孟頫在如此困境之下,依然能够把书法艺术融合到个人悲剧中,所投射出来的坚韧心性。正如朱光潜在《谈美·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所言:“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悠悠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还能认识这个天空,全赖那些伟大的人所散布的几点星光。了解了这三个中外著名人物面对疫情的态度和行动,你,准备如何度过剩下的“隔离时光”?让我们也努力去散布几点星光吧!
其实,要我来看, 今天,2月20日也许就是拐点。“闷住”的日子没多久了,是危机也是每个人的修行,多多珍惜这段时间吧。也许,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最关键的是,宅在家里,不能失去提升自己的热情和坚韧!接下来,不需要宅了,更不能延续“闷住”时期的懒散——这,是需要提前训练的,譬如我这个当老师的每天六点之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