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南课改 > 让“集体备课”成为工作常态

让“集体备课”成为工作常态

2015年03月15日 17:47:51 访问量:354

——简单又复杂的话题:其实,我们只要回答了这样三个问题就能把集体备课做好:为什么要做,怎么去做,做了怎么样(或者是不做怎么办)。简单的三问,蕴含着管理学的三个要诀,一是价值观导向,二是方法论,三是制度和机制保障。因此,我们说,集体备课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

——回归原点思考: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关注的是怎么做的问题,也有很多人困惑的是遇着了状况,做不下去了,或者做得不满意了。因此,有必要还“集体备课”的根本目的和真正面目——透析为什么要做。我们要有价值观判断,如果没必要,我觉得可以不做。譬如教师强手如林,都是“专家”,单兵作战能力特强。即使如此也需合作共赢。

——本次研讨的目的: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开展“集体备课”的问题,而是怎么样开展“集体备课”,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集思广益想办法,头脑风暴找对策,然后尝试之。

一、我们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1、为了分享(团队):“集体备课”是为了经验传承和智慧分享。经验如果只是自己的,那只能给一个人带来能量。经验如果能够推广,那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实惠和效益,还可能会生发出更多、更大、更新的智慧。这是一个团队所需要的,也是一个团队要强大、要成长、要提升、要飞跃的必经之路,更使我们做校长工作和努力的方向。

——这是从“横”的方向,我们需要考虑的。

2、为了传承(代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传承,经验和智慧、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很多很好的老师,一退休,就把一生的积累全部都带走了。这对于一方教育,对于学科发展,对于学校来说,不能说不是损失。而“集体备课”做好了,能够使学科教学的经验得到不断的积累和沉淀,逐步的提炼和升华。一些名校都是这样逐步积累经验的,比如北京八中为特级教师出书,有的学校返聘一些名师,有的学校师徒结对等。这也是一种积淀,积淀一种新型的教师文化。集体备课——是传帮带,是在把人培养出来!

——这是从“纵”的方向,我们需要思考的。

3、为了成长(自我):这是从“生长”的角度,也就是从“立体”或“三维”的角度去深思的。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1)学校:用“木桶理论”来诠释一个团队的能量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个团队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那个最弱小、最弱势的成员的发展程度。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一个团队的成长是一个团队里的每一个人的成长。没有团队中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一个团队要实现成长,那将是一句空话。而一个团队中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主要就是指那些相对来说比较弱小的个体的成长。老师们都强大了,学校就真正强大了。

(2)教师:我们可以看一看,很多学校、很多的时候的情况是,一个教师到了一个单位,更多的的好像不是成长,恐怕大多是自生自灭。当然,原因很多。有其自身的,也有外在的。但是,作为学校和校长,我们有责任。我们学校大多通常的做法是,表扬和奖励优秀,批评和鞭策落后。但是,表扬和奖励优秀,并没有激励和促进那些一般的或薄弱教师的迅速成长,批评和鞭策往往也只是是落后者更加萎靡或抱怨和逆反。但有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呢?有,就是让大家成长!这就需要为那些薄弱教师开开绿灯,厚看一眼,多给一些阳光和雨露,给多一些机遇和时间。

因此说,“集体备课”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薄弱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那些薄弱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赢得职业和专业尊严的一种途径。教师的专业能力增强了,学校的发展就没有短板了。

二、我们对“集体备课”的探索

基于这些思索,我们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也曾经做过这方面的探索,但是前期实验的效果并不怎么好,现在感觉的确很好,但也不是太完美,只能说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正在做纵深推进的工作。

1、学习阶段:几年前,《教育时报》登载过开封求实中学和新安县二高、我市许衡中学等有关经验。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一些东西,尽管我们得到的信息很笼统、很模糊、很不细节。但是,他们都是以评价为导向,把学科组、班级团队捆绑成一个“利害共同体”。后来,我们曾经又想通过《教育时报》的关系,搞出点详细资料,最终也没有搞到手。用消息灵通人士的话说,求实中学人家能做,是因为人家是民办学校,校长完全说了算。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的发展利益,教师不合作,可以让他立马下课或立即走人。(具体报道时间,求实中学:《教育时报》2006.12.13、20、27;新安县二高:《教育时报》,2009.12.5-2010.2.23;许衡中学:《教育时报》,2007.1.31、2.7)。

2、团队考评:根据我们的思考和揣摩,想通过一些措施真正推动一下这一项工作。比如我们曾经做过“团队考评”,就是在个人奖励的基础上再给备课组一些奖励。具体说就是,在个人之间的平均分不超过1分或者2分得情况下,再给一个备课组奖励多少多少。

但是,这样做也有弊端。一是这只是对结果的奖励,出现结果了我奖励,没有对过程的引领和指导,成绩很多都是教师个人打拼、组后自然形成的结果,所以说意义不大;二是奖金数额很有限,不能真正激发教师们之间打开阻隔和壁垒。老师们很多都不是为了那几十块钱,甚至可以不要那几个小钱,而换回一个学科考试成绩第一名;三是我们其他所有的激励或奖励还都是奖励个人的,最终也要算在个人头上的,尤其是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比如晋级、评先、绩效工资等。你总不能说,你这个学科备课组是先进,然后这个模范这个晋级指标就都给这个备课组了。这是大的机制和环境问题,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我想,这是深层次,根本上,我们做不好“集体备课”等工作的原因所在。

3、真实瓶颈:很好的想法,不一定会生成很好的做法。很好的想法只有和实际很好的结合,并且生成了很好的做法,才能产出很好的效益。因为,这里有一个形式、载体、智慧和行动等方面的问题。“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很多,譬如组织形式,时间,精力,空间,心态,考评,落实,检查,奖惩等实实在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集体备课”永远不可能真正的落实下来。因此,我们要学会从教师角度思考,学会做换位思考。我们做校长的考虑的是大“家”,是一个学校,而一个教师想的,只是“小家”,可能只是一门学科、一个班级,他考虑的只是与他息息相关的东西,譬如利益、声誉和评价等等。哪怕你学校办不成的,我只要成绩不差就行了。所以,“集体备课”与个人的评价和利益之间确确实实存在冲突和矛盾,因为“集体备课”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说穿了是在培养对手,是在让对手变得成熟和强大。这要不是形势所逼,要不是心胸很大,要不是有着很好的文化和传统,要不是彼此之间有着很紧密的利益攸关,要不是有心胸又格局,“集体备课”是不会真正做出来的,肯定会搞成形式主义。

换句话说,我们平时的评价本身与我们倡导的“集体备课”行动之间有着致命的死结和不可调和的矛盾。即,我们期待学校这一整体时,我们强调的是合作和团队,我们看的是终点是经验,最好大家能够一起跑到目的地,我们修理的总是那些短板,我们想的总是怎么样把大家抱成团团,最好是齐步走,不要有差距。而相反,我们在衡量和考量教师个体的时候,我们强调的又是竞争和个体,我们看的是起点和机会均等,尤其是在职称、绩效工资等与老师们有关的切身利益面前,我们想的总是怎么样把大家拉开。这就是矛盾。因此,要想把“集体备课”真正做好,这个备课组,搁活计的这几个人,要么都是热血青年,是个“梦之队”,是个“理想团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等等;要么就一定是个生死与共的、利害攸关的“利益群体”。这两种情况,在我们的现实中都不存在。但是,最好是二者的有机的结合和融合。因此说,在这种现实面前,校长如何让调节,如何拿捏,是个智慧和艺术。我们不可能把那些不合群的,像开封求实中学那样都一脚踢出去。

这就是说,我们平时的评价鼓励单打独斗,提倡彼此封闭。在鼓励竞争的文化、价值观中,生长不出合作的庄稼。真正能够合作的,应该是真正有觉悟和胸怀的。但是,这应该不会有几个。也只是换句话说,平时我们的“集体备课”搞不成,有教师客观的原因,也有我们校长、学校主管的问题。你看,对外,我们总是习惯称我们是一个团队,咱都是一伙的,我们是一个拳头;但是,对内,我们又往往强调的是个体的优劣和先后,哪一根指头最强,我奖励谁。这样就出现了双重标准。而群众选择的往往是与他的利益最切近的。于是,“集体备课”很多情况下就是个形式。

但是,有没有路可走呢?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尝试着。

三、我们对“集体备课”的坚持

我们这样说,并非说我们就不做了。恰恰相反,其实,我们一直在做,而且老师们做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像我们英语组的研制“教学案”,数学课的课前“会课”等,基本上在各组都形成了各自独特、合适的方式。一句话,循序渐进,慢慢生成!这是一个长期的、巨大的工程,单靠行政力量是不能真正推动的,还需要文化积淀等。

下面,我说一下我们在“集体备课”方面做得一些工作,以及经历的过程。

1、自发的组织:这是最原生态的做法,也是最基层、最群众的做法。抛开我们头脑里固有的那些关于“集体备课”的概念,那种比较松散、不太精致、不很系统的“集体备课”,其实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发生着,尤其是在那些有一个好的、有心胸、有能力的带头人的备课组里。比如我们我们建校初期的那一群人。我们一直以来以为,他们是做的最好的一群人。现在可以说,他们都已经可以说都像种子一样在我们的校园里播撒开来。这里,一方面理所当然的有我们的培育、引领和呵护,这是肯定的;另一方面还有其历史原因。后来我分析,为啥他们做得很好呢?一是因为建校初期我们那些备课组人少,且“二加一”的人员构成,二是再加上一所新学校在上升期的新鲜和激情,很容易在人们中间形成一种融合。应该说,我们和这些老师们的精耕细作,奠定了学校发展、教师团队一个或者是很多优良的基因,创造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文化。

2、现实的要求:我们学校一直在做一个实验课题,叫“学生自主达标课堂”。这种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小组形式,“学案”运作。其中“教学案”的研制非常重要,他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形式、步骤、内容等问题,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媒介和凭借,“教学案”做好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或形式也就出来了。但是,“教学案”的研制不能只靠个人力量,一个人做工作量大,内容重复,见识有限,因此,务必需要集团作战,智慧共享。所以说,没有教师的合作和研究,不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教学案”的质量不能保障,模式的效果必打折扣。因此,客观上课改的要求,实践的需要,教师“集体备课”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需。

3、面上的推动:当教师有了需要,当基层有了示范,学校该怎么做?我们的做法是,发现,激励,总结,规范,推广。一是选好头,领头人很关键,他要是没胸怀,没能量,那是做不好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中层的选拔和培养很关键。比如我们的教导主任薛素琴老师就曾说,班主任工作,若果没有合作,那会累死你;二是提要求,把模式和教学需要讲清说明,不做真的不行,最好是形成制度,譬如备课组长分工,最后提交成果;三是要说服,从做人、从工作、从老师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深层挖掘,深度影响,转换观念,打开心结;四是树典型,做的好得要及时表扬,要鼓励,要树立我们自己的榜样教师,示范备课组;五是做渗透,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候,让老师们自己现身说法,敞开胸怀交流。这是外围突破。很多新来的教师,到我们学校参加第一次的校本培训,都感到很新鲜,很震惊,说我们的老师们都很坦诚,不藏不掖,啥也说,那是真研讨。

4、成熟的做法:2011年10月份在江苏扬州邗江中学的学习了一周。人家邗江中学就是抓的“集体备课”。寒暑假集中一段时间,到外地搞封闭训练,其间把一学期的课、教学计划等工作全部备完,平时的“集体备课”,每周固定一个时间,交流完善,有时就是一说一单元。其他时间,老师们可以根据“集体备课”的成果,自己再修改,再完善。

几年来,我们分三批次逐步配了一批笔记本电脑(还没有配齐),硬件上有了一定保证。加上前几年的经验累积,现在已有一套成熟的做法。具体说就是:一般放假前,备课组长给组员分好工,教师利用假期在家“备课”——这几乎就把全学期的课都备出来了;然后,学校利用教师返校期间,集体商定、确定“学案”和“教案”;组织“集体备课”,确定一学期的教案、学案,最后形成电子教案、学案——这是二次备课,是“精备”。平时,各备课组重点抓的是课前或课后的“会课”,根据学情修改完善教案、学案;学校重点抓教后反思,抓听课、评课、说课。学期末各个学科组提交电子教案,以便成果积累和下届使用。真正是费上一两年的气,下一番功夫,以后,就有基础了,就都好办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和了解到的,各备课组运行的情况都非常好,整体上我们非常满意!

四、我们对“集体备课”的感悟

要引导老师“聚焦答案”,而不是“聚焦问题”。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1、前提。“集体备课”前提和基础是自己备好课。作为自己得拿出像样的东西,让别人感觉出你的认真、你的水平、你的智慧和能量。“集体备课”不是复制他人的课,也不是轮流备课,更不是分头备课。“集体备课”讲究的是生成,是碰撞,因此,参与的人,要有思想,有主见,不是要去复制被人,让教研组、备课组同质化,雷同化;也不是轮流备课,互相抄抄教案而已,这样做是将“集体备课”浅表化,庸俗化,其结果只能使团队更加的消沉和平庸。没有自主的深度参与与智慧投入,“集体备课”则可能是另一种的滥竽充数。当然,这也是一个人的成长问题,同样的环境和平台,人的成长是不一样的。

2、关键。“集体备课”中要领袖,要有领跑人,要有好的组织者。萝卜炖萝卜,还是萝卜。要使“集体备课”不走过程,不走形式,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业务尖子,太关键了。要培养我们的人——土专家,榜样教师,学术领袖,让他们跟上学校的发展,跟上校长的思想,多给实惠,多给机会,让他们学习起来,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这才是关键!

3、载体。如何让老师们围绕在一个什么样的“伟大或美好的事物的中心”。即:给“集体备课”找一个很好的理由,找一个契机和突破口,也就是如何聚拢大家,让大家都能够深度卷入,对“集体备课”有需求,有期待,有甜头,进而乐此不疲。我们知道开展“集体备课”的好处,但这都是我们说的,都是我们从学校的层面来说的,老师未必就认可,未必就信服,未必就会老老实实的按照我们说的和想的去做好。不论什么工作,都不可能是我们一呼百应的。这就需要我们要找一个契机,找一个很好的载体,给我们开展“集体备课”一个很好的理由,比如我们的“学生自主达标课堂”实验,要制作“教学案”,你必须合作,必须“集体备课”。

4、根本。根本在于学校和教师文化的培育和营造,这是最核心的东西,这也是需要我们投放巨大的心力和智慧去做的事情。这个话题绕不开。所以,要特别注重培育“办公室文化”或者是“教研组文化”是主要的,尤其是佐藤学说的,左右学校发展的是隔壁的办公室的潜规则。从学校工作整体去设计、规划、培育和落实“集体备课”:橘生淮南为橘,在淮北则为枳。为什么?这不怨橘子,是土壤变了,是气候变了。所以,事物总是联系着的,总有他们存在的背景。学校里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抓“集体备课”同样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孤立的去认识、看待和去落实“集体备课”,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集体备课”的问题。这涉及到一个学校的文化、校风,还有教师的心胸、气度、格局、以及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和办公室文化等等很多团队和个人的深层次、根本上的问题。我们要做好每一项工作,要做好侧面和背后的很多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工作一盘棋,多做些边角和渗透的工作,很多工作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说,校长对学校发展的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里像“集体备课”这样的工作要始终心中有数。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来关照这个“集体备课”的问题。现代管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就是强调“团队”与“合作”的重要性的:“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朋友)。”我们新教育有一句格言:一个人可能会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一定会走得更远。事实也一再证明,我们那些绩好的老师和学科就都是团队合作、集体备课做的好的——比如这一次期末考试,我们有11个学科的老师取得了全县第一,有八个学科都是包揽了全县这个学科的前几名,譬如我们的八年级数学一共六位老师,再学校内部评比肯定有一个最后的,但是他们包揽了全县前六名,,这个第六名是全县的第六名。这个事例很能说明这个集体备课、团队成长的问题。而相反,那些唧唧歪歪,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互相封闭的,都不长久,都不会靠前,甚至考得很差。所以,你要依靠团队,依靠团队的能量和智慧,同时你也要贡献,要努力为你的团队注入你力所能及的天才和动力。

——根本是要传递、积淀一种能够文化:魏智渊老师说:“乔布斯说:‘我们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打败竞争对手或者挣钱,我们的目标是做尽可能不平凡的事情或题名伟大的事情。’同理,不要心胸狭隘,我们的目标,从不是打败隔壁的班级,而是尽可能创造伟大的学科或班级。隔壁班级的优秀,是对我们目标的促进,而不是妨害。”

五、我们对“集体备课”的下步工作重心

做了这么些年,近六年吧,老师们在集体备课方面确实形成了很多、很好的风气和习惯,但也有不足和缺憾。在我们发展的一个新时代——“精雕细刻的时代”,对“集体备课”,目前我们想到的,应该进一步做好的有三点:

一是个别学科要跟上。个别学科做的还不够好,要继续跟进。实践证明,各顾各,不行。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集体备课”做的不好的学科,他们考试的成绩都不好。做得好的,考的都好。这与刚才我们说的负责人、领跑者的心胸气度以及由此而诞生出来的“办公室文化” 、“教研组文化”有关。

二是综合评价须跟进。下一步,我们要往深处、往细处做“集体备课”,或者是说当我们现在的“集体备课”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是要使“评价”跟进。通过学习、领会、揣摩和内化邗江中学、开封求实中学、新安二高和我市许衡中学等先进学校的有关的现成经验,把“评价”跟上,真正通过“评价”来进一步的捆绑、规范和内化我们的“集体备课”,从而真正让我们的“集体备课”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源,学校进步的加速器。

三是硬件设备再充实。就是想法设法,把没有配齐的笔记本都配齐,使老师们工作起来更方便。

编辑:师亚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