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元认为:“教研组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教研组长是基层的精英。学校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教育质量是否能提高,往往与教研组长开展工作的水平有一定关系。”优秀的教研组长不仅仅是教师中的佼佼者,更是学校教研文化的建设者。要想成为高水平的教研文化建设者,教研组长必须依托四个“力”。
执行力:在计划管理中实现
教研组是贯彻学校教学思想的核心组织,是学校意图和教师行动之间的重要桥梁。不管学校的管理组织如何变革,教研组始终在提高教学质量、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研组长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所谓执行力,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教研组长的执行力体现在两个层面:学校要求的落实和教研组计划的执行。教研组长应学会计划管理,计划管理的核心是四个环节:计划、执行、评估、反馈。从一开学应明确本学期的教研重点和指导思想,知道为什么做和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有清晰的路线图,细化工作任务和计划,明白做什么、怎么做和什么时候做。
同时,工作计划中应增加达成度的评估要求。计划执行的过程也是反思和评估的过程,教研组长应学会“回头看”,阶段性地看看完成的程度如何,同时可邀请组内教师定期评估教研组活动。
创造力:在模式创新中体现
创新是优质教研文化的核心。教研组长应关注课程改革的进程、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学科前沿的发展,挖掘教研主题,创新教研模式,塑造教研文化。网络研修、三相教研、同课异构、教师博客、行动教育、案例学习等,都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催生的教研活动新模式,为教师教育和教研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教研组长不仅是学校工作的忠实执行者,更应该是学校工作的发展者。教研活动既是学校工作的“影子”,也需要有教研组建设的“牌子”。博采众长、敢于创新是创造力的特质。教研组长要学会学习,在“既有”中汲取养料,在“未有”中探索载体,打造教研活动特色。
协调力:在用人所长中产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研组的核心功能。教研组长是学校本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发挥引领作用时,更要注重协调组内教师、发掘群体智慧。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的身份是组织者,要通过鲜活的主题设置和合理的环节设计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愿望。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有些教师擅长与学生交流,和学生关系特别融洽;有的教师以文笔见长,经常有文章发表在报端;有的教师常规课扎实有效,有的教师公开课得心应手,一气呵成;有的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效果良好,等等。他们的潜能和优势就是教研组建设的优质资源和最佳素材。教研组长在教研组建设中应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和长处,可以邀请以文笔见长的教师谈谈论文写作的经验;可以经常组织教师走进课堂,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建立中心发言人制度,围绕主题安排不同的教师开展微型讲座等。教师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快乐,就一定乐于参加教研活动,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智慧共享和群体齐进的教研文化。
成效力:在解决问题中达成
教研组长的工作水平最终体现在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教师水平的共同提升上。优秀的教研组长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教研组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地了解影响教研组发展的因素,并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形成教研组发展的共同愿景。
教研组长既要了解教研组的共性问题,也要分析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改进空间。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活动设计应以问题为核心,形成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教研组长也可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等活动听取组内教师的意见,提炼有价值的教研主题。同时,教研组长应以批判性的目光审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活动的质量如何,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空间,等等。这样一来,活动形式的优化和教研问题的深入,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成效,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