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被看成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目标的重大进展之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提出了6大素养18个要点,其中“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都指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是很少的。据笔者对某一次研讨会的课堂观察,22节数学课中竟没有一个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活动,当然学生在课堂中也没有提出一个自己真实的问题(也许他们的心中是有的)。
基于此,我们从2015年开始成立了“问题引领学习”项目组,提出了用儿童的问题引领数学学习,并进行了“问题引领学习”的实践。我们坚信,学生的问题作为目标、动力和途径,将一直引领着学习的发生和深入。
“问题引领学习”的内涵
“问题引领学习”是指基于学生真实问题开展的学习。
在这样的学习中,既将学生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又将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使学生逐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具体来说,“问题引领学习”包括三个要点👇
第一,学会提问
发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愿与能力是学习的重要目标。
第二,因问而学
真正的学习是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的,不断解决问题和产生新问题也成为学习的动力。
第三,问学交融
学生一方面在不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应用和发展所学的知识、方法,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问题引领学习”的学习模型
“问题引领学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模式,更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还原。
为了避免程式化的学习,我们不要求所有的学习都有固定的程序,只需要体现问题引领学习的基本模型。在基本模型下,具体的形式、时长等都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计。
下图给出了问题引领学习的学习模型👇
“问题引领学习”的学习模型
图中首先呈现了一个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由于情境与已有经验产生冲突会不断产生疑问;进而经过思考,这些疑问会转化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通过自我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或者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在反思中总结所学知识和方法,建立内容之间的联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问题的产生绝不仅仅是学习的开始,正如图所示,学生不仅仅是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会产生问题,而且在尝试解决以及反思总结的过程中,也将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可以作为新一轮学习的开始。
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深度卷入和持续参与,他们将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品格。
“问题引领学习”的实施关键
虽然本研究不强调唯一的操作模式,但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引领学习”,教师需要注意如下的几个关键点☟
第一,良好的鼓励提问的氛围是基础。
第二,真实的情境和真正的体验促使问题的产生。
第三,思维和情感的深度参与生成“问题空间”。
第四,多种形式回应儿童的问题、拉长思考的时间。
第五,反思总结促进深入理解。
有关实施关键点将在今后的文章里具体解读。
总之,我们期待着用问题引领学习,进一步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创新意识、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好奇与自信、用问题引领学生的探究与交流、用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与实践。
正如一位学生在经历“问题引领学习”后的感言:
学习就是你带着很多很多的问题,然后尝试去解决他们,接着又产生了很多很多新的问题,再去解决,如此反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