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长江日报》的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在2018年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专科毕业。今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表示,“有人说,现在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应该扭转。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中国大学是不是也要搞“宽进严出”了?
要点速读
“中国高校袋口应扎得更紧些”成为高校和教育部门的共识
很多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现在又苦又累不要怕,考上大学就可以玩了”。
有些人确实也是一进大学就“放飞自我”,临到考试再抱佛脚,或者求老师放水给个及格分。
很多学校新学期开学选课时,最火爆的话题就是:哪个老师不点名?哪个老师不挂人?
有不少在高中拼命的学生,到大学读了四年书,反倒成了废人,不仅智识没有长进,甚至连体能都不如高中时。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怕是也持续不了多久了。
除了华中科技大学“本科转专科”以外,不少大学都有公布,对于学业水平不达标的学生,留级甚至退学。
川北医学院2018年有83名学生未能正常毕业,这在该校历史上的首次
对本科教育的严要求,也已经体现在了政策端,被不少学生视作救命稻草的“清考”制度,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此前,若学生在期末考试、补考及重修均未能通过,部分学校会在毕业前安排统一的“清考”帮助学生毕业。
但根据教育部上月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清考”制度将被取消,高校们也将在今后严把毕业出口关。
“中国高校袋口应扎得更紧些”已经成为高校和教育部门的共识。
基于这种现实,很多人都建议,中国应该像美国一样,在高等教育上搞“宽进严出”。
在他们看来,美国顶尖大学学生很少偷懒是因为实行“宽进严出”制度,淘汰率高,迫使学生不敢偷懒。
事实上,无论是美国高校“宽进严出”还是中国高校“严进宽出”都存在很多错误的刻板印象。
不管在哪个国家,想上好大学必然不会轻松
优质大学一定都是“严进”的
先来说说“宽进”。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优质教育资源都是稀缺的,高水平大学不可能放宽对学生入学条件的要求。
在美国,顶尖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学校,入学标准则极为严苛。
美国学生要想进入顶尖大学,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努力,其辛苦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学生。
当然,美国也有很多可以“宽进”的学校。
一些两年制的社区大学,几乎报名就能入学,许多州立大学,对本州学生的入学条件也放得很宽。
所以,美国高校的“宽进”与否是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的,它与学校的性质和等级都密切相关。
中国也类似,大家知道“双一流大学”录取分数线都比较高,算得上是“严进”,但还有一些学校压根无人报考。
就算在高考“地狱模式”的河南省,2016年文理科各有一百七八十所院校分数线上无生源,140分就可以上大学。
这标准也算宽得不能再宽了。
所谓的“宽进”是整体性的,具体到优质大学,一定都是“严进”的。
真正的“严出”该是什么样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严出”。
毕业率低不代表“严出”,过程严格才是真正的“严出”。
很多人一提及“严出”,就是跟“退学”划等号,仿佛毕业率越低,就证明大学在出口关上把的越严。
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2009-2010)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只有57.3%。
这被很多人当作美国高等教育“严出”的证据,因为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毕业率都在95%以上。
无论是“宽进”还是“严进”,美国大学始终把守着“严出”这一关,但毕业率低和“严出”并不是因果关系。
首先,不同层次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情况,是不能简单地把所有大学的数据混在一起“平均”计算的。
美国学生信息中心追踪了2011秋季入学的学生,发现社区大学和四年制私立盈利大学的辍学率是最高的。
美国教育网站College completion的数据显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率,都名列前茅。
同时,还有很多美国学生放弃毕业,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数据来源:美国学生信息中心
其次,美国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4年或更短或更长的时间内完成学业。
入校后4年内的毕业率只是一个单独的数据,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比如,斯坦福大学之所以4年毕业率只有78%,并非是由于其毕业标准过于严苛,只不过它的环境和文化鼓励学生创业。
而斯坦福大学6年内的毕业率为95%,8年内的毕业率为96%,这些数据和北大、清华等国内高校其实差不多。
所以,美国大学的“严出”,并不是一定要让部分学生不能毕业,而是让毕业的学生必须要达到课程标准。
以芝加哥大学为例,在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都有相应的学分要求。
最核心的是,在学生的选课目录中,小班讨论课必须要达到一定比例。
如果说,上大课时学生还有可能偷懒的话,那么,在十来个人的小班讨论课上就无论如何偷不了懒。
如果学生不读书,不完成课后作业,不要说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就连讨论都插不上嘴。
每一门课的成绩都包括了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只靠期末考试前背背笔记是绝对不可能蒙混过关的。
能否毕业应该只是“严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中国高校肯定算不上“严出”,如今从教育部到各高校都开始重视起来,当然是件好事。
但是,“严出”应该从课程标准上严格,比如教师的PPT不能七八年都用同一套,一些混学分的“水”课该消失就得消失。
另外,国内高校善用“数字指标”管理,很可能强行设置淘汰率,毕竟国内曾有名校每门课控制10%学生不及格的规定。
这是一把“双刃剑”,应谨慎掌握,这意味着大家都努力,也有人会被淘汰。这样绝对化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平,其负面效应可能影响正面初衷。
千万不能只从毕业率上严格,硬性规定学校要有多少淘汰率,那只是“换汤不换药”。
大学应该“严出”,但必须做好制度配套
从世界范围内看,大学本不该是这般“好混”。
从教育规律本身、高等教育所要体现的含金量来说,大学学习无疑需要学生付出相当精力。
但为什么之前很多高校都对学生“心慈手软”了呢?
因为在现在的高考体制下,中国学生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太高。学生一旦被退学,就相当于一无所有,只能返回原籍,想再读大学,就要重新参加高考。
所以,大学在把严出口关的同时,对于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应该有制度配套,以免让他们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首先,对于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可以建议其转入本校难度更低的专业。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包特就曾介绍说,荷兰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如果发现自己跟不上,就转到法学院,再不行就转到人文学科。
其次,可以效仿美国大学之间的转学制度。
美国的转学制度灵活性很强,美国高校建立了学分互认制度,学校之间可以转学分。
学校的教授在课程开始之前,会给学生发教学大纲,里边写了课程内容、评判标准以及教科书的使用,转学基本是依照教学大纲来审查课程。
申请转学时需要参考的资料也比较全面,比如高中三年成绩、个人文书、SAT成绩、原来大学的表现、教授的推荐等。
中国高教体系中应该建立更加灵活的转学、分流体系,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共享等方式,给予不适应本校学习的学生再探一条出路、再多一次机会。
不少大学课程被认为“有点水”,一些大学生也是浑水摸“分”
国内高校也应该更科学的设置本科课程,在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要为本科生上课,在中国,院士给本科生上课会成为新闻。
当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推进招生和培养制度的深层次改革。
如果学校还是只能按计划招生并依照计划进行培养,招进来一批学生,最后要保证毕业率,相对而言,就无法做到“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