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华:思维导图,搭起语文学习与思维发展的桥梁
人物印象
敏华的课堂是让人沉醉的,尤其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她的儿童观,她的语文观,她的娴熟,她的智慧,令许多青年教师佩服、追随;敏华又是不甘守旧的,她一直在“逃离”自己的舒适区,挑战,实践,再挑战,再实践。她潜心研究儿童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关系,早在八年前,就开始了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既具前瞻性,又切中语文教学的要害;这两年,敏华又开始“弯道超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之路上孜孜以求。这样的视野与定位,不仅在叩问学科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更在探索学科育人可能的空间与样态。身为区域教研员,面对研究、服务、管理等多重任务,面对日常工作的琐碎与重复,敏华有自己的坚守,坚持用课堂“说话”,坚持用研究引领团队。就这样,一路走来,用生命影响生命。不知不觉间,在她影响下,很多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样态在改变。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上海市特级教师 景洪春
思维导图,搭起语文学习与思维发展的桥梁
张敏华
统编教材中首次出现思维导图,是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
此后其他年级也多次出现。如下表所示:
册次 | 内容 | 作用 |
一年级上册 | 《语文园地三》“字词句运用” | 分类积累 |
二年级下册 | 《蜘蛛开店》 | 厘清故事内容,帮助复述故事 |
三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 | 梳理、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
四年级下册 |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 | 梳理习作框架 |
六年级下册 | 《写作:心愿》 | 拓宽习作思路 |
小学语文教材中引入思维导图,无异于“官宣”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预示着小学语文教学今后将重视思维导图的使用研究,使它成为语文教学的“利器”。
下面,就以“分类”“联想”两大要素为例,谈谈如何用好教材中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搭起语文学习和思维发展之间的桥梁。
分类,奠定逻辑思维的基础
1
分类是逻辑思维的基础,需要对感性材料(图片、事物)或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统编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安排了分类训练,此后随着年级升高,分类要求也不断提升:二年级主要是分类积累词语,中高年级还要将分类的方法运用于阅读与习作中。
以可视化手段展示事物之间的层级关系,是思维导图的优势。分析层级关系就离不开分类。分类发生错误,则说明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层级关系认识存在问题。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发现和纠正问题,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比如:要求将“苹果、橘子、香蕉、天鹅、大象、鸟、巴士、高尔夫球、轮船、飞机、篮球
棒球”进行分类,有一位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如下:
显然,学生将事物分成“天上、地上、水里、水果”四类。“天上、地上、水里”是按照地理方位分类的,“水果”是按事物的性质特点分类的,四类事物分类依据不一致,出现了逻辑错误。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优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一步明确分类依据,即可正确地完成分类任务,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那么,如何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分类训练,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进步与思维发展呢?
01将分类运用于词语积累
与之前的课标实验教材相比,统编教材中的词语积累多采用分类积累的方式进行,词语积累中渗透了思维训练。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字词句运用”用思维导图进行与车相关的词语积累。有老师认为这就是“一字开花”,简单地处理成“扩词”练习,浪费了优质教学资源。这幅思维导图将与“车”相关的词语分成三类:第一条分支是与车相关的动作,第二条分支是与车相关的名词,第三条分支是车的种类。教学中可以先请学生给“车”扩词。学生如说“骑车”,就问“骑车”应该放到哪一条分支上。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在第一条分支上添加小分支,写上“骑车”(见图)。同样,如组词“车轮”,即可写到第二条分支上。有了分类的活动实践,这个练习就不仅有利于词语积累,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指导学生分类时要注意:
(1) 提倡“多角度分类”
不同人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分类形式;同一个人从多种角度考虑也会有多种分类结果。分类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分类依据明确合理,内容不兼容、不交叉即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即体现了这一要求:试着给下面的动物分类,看看谁的分法多。
我们团队的一位老师执教这一内容时,班级学生积极思考,呈现出多种分类方法。有个学生根据动物的“食物”“生活区”“种类”以及“生育方式”分了四类,并绘制成思维导图(见下图)。
这样进行分类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2) 学会“分类再分类”
思维导图可以分类再分类,一层一层展现事物之间的层级关系,让理解认识更清晰、更有条理。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快过节了,妈妈准备去超市买东西,请你帮她整理一份购物清单。旁边学习小提示是“分类列出要买的东西,购物时既方便又不会遗漏”。一般学生都会分成两大类(如右图所示)。
显然,分成两大类不够细致,不方便在超市寻找物品,又容易造成遗漏,不符合“购物时既方便又不会遗漏”的要求。如果在“食物”和“日用品”两大类的基础上再继续分类,就会更加清晰。如下图:
02将分类运用于阅读活动
(1)分类,促进理解
我们还可以将分类运用于阅读活动,如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3自然段是写“海底的声音”的,全段围绕“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一意思,从“海底动物的各种声音”和“不同时候发出的不同声音”两方面来写。可以先让学生从全段中找出写了哪些声音,提取出关键信息:
像蜜蜂一样嗡嗡
像小鸟一样啾啾
像小狗一样汪汪
好像在打鼾
吃东西的时候一种声音
行进的时候一种声音
遇到危险发出警
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结果有学生分成:
学生将“好像在打鼾”分到了“不同时候发出的不同声音”这一类,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又培养了其思维的严密性。
(2) 分类,厘清结构
结构化是思维导图的另一重要特点,它可以将阅读内容以结构化的图形呈现出来,非常适合中高年级学生梳理段落、篇章结构。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海滨小城》第4至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是关键句,每一段围绕这些关键句展开具体描写,是常见的总分式段落。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段式结构(见右图):
这一段话的总起句和分句就好像将军与士兵的关系。“将军”发号施令,“士兵”把命令一项项落实。
中年级可以采用补充式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结构梳理。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高年级则可以采用开放式思维导图,让学生自
主梳理篇章结构,绘制思维导图。
(3) 分类,发现规律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且整个单元课后都有“整理问题,发现提问规律”的要求。学习《蝙蝠和雷达》一课,可以通过分类整理出从几种角度进行提问的方法,然后阅读课后阅读链接《它们是茎,还是根》的片段,练习多角度提问,整理成思维导图:
03
将分类运用于习作表达
素材的整理、写作构思,常常用到分类。分类清晰,则写作思路清晰,便于有条理地表达。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教材中提供了几组词语:
国王 黄昏 厨房
啄木鸟 冬天 森林超市
玫瑰花 星期天 小河边
学生看到这些词语,会误认为每一横排就是固定的一组。有个班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用“国王、黄昏、厨房”来编故事。想象面狭窄,写出的作文大多千篇一律。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特点,词语分成三类:角色、时间、地点。接着提示学生打破类的界限将词语灵活重组,按故事需要还可以再添加,依此画成思维导图编故事。如一位同学选择的时间是“黄昏”,地点在“小河边”,角色有“玫瑰花、夜莺”。他画成的思维导图如下:
另一位同学选择的时间是“星期天的早晨”,地点“国王的花园”,角色有“国王、玫瑰花、瓢虫、凤仙花”。她画出了如下思维导图:联想,拓展逻辑思维的深度
2
如果说分类可以增强思维的逻辑性,让思维更“有序”,那么联想和想象则可以让思维更“有内容”。“有内容”又“有序”,才是高质量的思维。
树状结构的思维导图,比较容易体现扩张的广度与辨析的深度。思维导图法中的专有术语叫“联想开花”(brain bloom)和“联想接龙”(brain flow)。
“联想开花”是从中心主题发散出去,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以“苹果”为中心展开联想,可以想到水果、苹果手机、《白雪公主》的童话、牛顿的故事,以及贸易等(见图)。
“联想接龙”是像流水一样由一个事物引出下一个事物,不断地想下去(如下图)。它有助于思维层层推进,可以培养思维纵向延续的流畅性。
两种联想形式对语文学习都极有意义,可以从记忆和习作两方面进行训练。
01
助力记忆
(1) 利用“联想接龙”助力记忆
统编教材“日积月累”中的词语,若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无疑会增加学生负担;如采用“联想接龙”,就可以事半功倍。比如让学生给“绝”扩词,有的学生就是不会,怎么办?老师画了“联想接龙”的思维导图,并编了一句话:“绝句是绝妙之作,我们绝对要学好它!”(见下图)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三个词语,还特别喜欢。 (2) “联想接龙”有时也可以和“联想开花”携手作战
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要求积累十二个形容人物的四字词语:
眉清目秀 亭亭玉立
明眸皓齿 文质彬彬
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膀大腰圆 浓眉大眼
白发苍苍 鹤发童颜
慈眉善目 步履蹒跚
短时间内记住这些词语很难做到,也容易遗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先分类再进行联想,然后编成一个小故事:
一位眉清目秀、明眸皓齿、亭亭玉立、文质彬彬的少女,遇到一位相貌堂堂、浓眉大眼、膀大腰圆、威风凛凛的将军。一位白发苍苍、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步履蹒跚的老神仙,送给他们一棵仙草。
学生只要想到这三个人物,就会想到这个浪漫、神奇的故事,勾起一串词语联想,从而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三组词语。
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课文背诵中,能大大提高背诵的效率。
02
助力习作
(1) “联想开花”助力选材
“联想开花”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发散思维,打开选材思路。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从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习作。习作话题很宽泛,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此时,可以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打开思路。从“元宵节”这个中心主题想开去,可以想到吃汤圆、玩龙灯、放烟花爆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几个作为写作素材,也可以选择其中一条分支的下一级分支。如选择第一条分支“吃汤圆”,或从“吃汤圆”中选择“汤圆的来历”,写一个关于汤圆来历的民间传说,或选择“汤圆的花样”写一篇介绍汤圆品种的说明文。这样一梳理,选材思路打开了,写作素
材也变得丰富起来。
(2) “联想接龙”助力构思
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不断地想下去,让思绪无限延伸,完成表达构思。如五年级上册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要求学生就“二十年后家乡会发生什么巨变”展开大胆想象。第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开花”,把“二十年后的家乡”放在思维导图中心,进行发散性想象,搭建习作篇章结构。
第二步,由每一条分支进行“联想接龙”,如沿着“生活的变化”这条分支想下去,可以想到“智能家电”,想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尽情飞翔。
(3) 关联性联想,助力创意表达
关联性联想是在看似不相关的两个事物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是著名的“达·芬奇七个天才思维”之一,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创意表达。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要求学生以比喻手法写写自己的家人,这就必须在人和动物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教材中有插图,以“把妈妈比作绵羊”为例,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可以让学生把妈妈的特点和绵羊的特点分别梳理出来,引导发现两者之间的
关联性(如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写出有创意的片段。
受这次习作启发,学生在写“我的班主任”时就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关联性联想”。有的学生发现了“班主任”和“热水瓶”的关联:都是外冷内热;生活中不可或缺……这样的表达,比起“我的老师像太阳,给我们温暖”“我的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点亮学生”等就有创意得多了。
目前,思维导图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对不少教师来说还比较新鲜。有必要提醒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也要注意适时、适度,要在语文学习与思维发展之间搭起桥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维发展服务,切勿喧“宾”夺“主”,更不能为用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