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夯实教研
教学路上,孜孜不倦,执着于提升成长;
交流途中,谆谆教诲,智慧与情怀同在。
为促进教师钻研教材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深入探寻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教学规范,促进反思和实践的优化,加快教师专业成长,10月19—21日,六年级语文听评课教研活动如期举行,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优秀课例展示
游美芝、赵文霞、耿桂云三位语文老师以六年级语文上册《夏天的成长》一课为例,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
01.同课异构:《夏天的成长》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语言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哲理性散文。三位教师教学设计精心,在异中求同,体现了各自的亮点,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为大家演绎了不同的精彩。
游美芝老师的课堂上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描写的特点,抓住“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这一主线,贯穿全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情感升华,教育孩子们珍惜时间、奋发向上,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赵文霞老师为我们呈现了教学本课的另一种方向。本节课的目标明确,围绕单元要素开展教学。赵老师对文本的写法做了细致的剖析,从全文的总分结构再到段落中的总分,再着眼于每个句子中作者写作的妙思,细节之处的设计更是可见匠心巧思,学生朗读时也按照总分的方式来读。
耿桂云老师富有激情,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注重提升朗读、感悟的层次,努力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亲自感受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明白人也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的道理。
02姜玉环老师:《在柏林》
《在柏林》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小小说,文章仅用了不到四百个字,就深刻的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让人读完后心情极其沉重。姜老师教学风格沉稳而有条理,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即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引领孩子以读促悟,深入体会文本背后的情感。渗透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有预设,有生成,课堂扎实而高效。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升华和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03.王玉秀老师:《伯牙鼓琴》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伯牙与钟子期,彼此理解,演奏着人世间高山的巍峨,流水的潺潺和缠绵的友情。王玉秀老师以创设情境,听《高山流水》曲子,引领学生对话入题,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点燃孩子们的激情,师生互动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中得以推动,课堂上收放自如,注重读书积累的厚度、理解与表达,在课堂里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评课活动
在评课环节中,授课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都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剖析与自省。她们的反思是一位教育者对于自身的清醒认知,也彰显了为师者谦虚治学的态度。我们要敢于正视自身不足,但也要怀抱自信,才能构建灵动的课堂;努力成长为孩子喜爱的老师,为生而教。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见贤思齐,长善救失,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你我都有两种思想。”我们要大胆生长、争先恐后地长,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锤炼自我的教学基本功,一起创造一个万物生长的好时节。我们要立足课堂,共谋发展,只有在教学、教研中不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专业成长的海洋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