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教研 >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第八辑)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第八辑)

2016年10月26日 14:02:55 访问量:200 作者:月圆中天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第八辑)

编者前言:《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是值得现代教师阅读的一本好书,100个案例都有独立的触角。案例鲜活,评析到位,思考求深,值得一读。将分二十辑不定期连载,今天刊出第八辑,希望教师朋友们关注和喜欢。

 
【案例42】老师,我该怎么答?
女儿今年9岁,在某小学读三年级,天性不算聪颖,遇事还好问个“为什么”。可是,二年级时她几次测验所出现的“错误”,令我这个读了几直大学,又做了10多年教师的人疑惑不解。
一次数学测验,有一道题是这样的:“8乘以4,得多少?”女儿答:8乘以432.
不料试卷发下来后才发现,女儿的这一答案被扣了0.5分。请教老师(试卷由教研片出,且提供统一的标准答案),老师说:原因是没有按要求答题,标准答案应该是“得32”。老师惋惜地告诉女儿,人这么写是不应该算错的,但是,上边对试卷答案有严格的要求,所以以后做这样的题目,答案要从倒数第一个“逗号”开始,问什么,答什么,不要多写。
女儿记住了老师的教诲。但因此又带来了一次“错误”。这次的试题是这样的:“38除以9商几,余几?”女儿答:商42。结果这次又被扣了0.5分。
回家后,我和孩子一起订正试卷时,我问孩子,为什么不按老师说的“从倒数第一个逗号开始答?”女儿疑惑地说:“总不能不答商,只答余数呀!要不,你说怎么答?”
其实我也知道孩子说的有道理,但始终猜不透出题者的要求,只好说:“别管这些,按老师的要求答,就写‘余2’,看看老师怎么改。”
第二天,我们改的题又被判为错题。向老师请教,老师也无奈地解释说,这次是题出得不好,逗号不应该放在“余几”处。老师好心地告诉女儿,以后考试再遇到这样的题目,就从头到尾一起答,肯定不会错。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语文考试也是这样。期末考试前,女儿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又丢了3分。试题是这样的:把下列字词连成句子写出来,再加标点。给的字词是:发明、电灯、爱迪生、是、的。女儿的答案是:“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尽管语句通顺,也符合题目要求,而且是个正确的强调句式,但女儿没得一分,理由竟然是和标准答案不符。原来上面给的标准答案是“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或“爱迪生是发明电灯的。”
数次的经历让我迷茫,孩子更是不知所措。孩子对我说“爸爸,我不会答题了。”难道今天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吗?这样的教育能教好孩子吗?
评析
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传统的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间的差异性。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纲要》中有这样的表述:“建立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我们并不反对标准答案,也不是说在任何问题上也绝对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标准答案当然是“北京”。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标准答案不仅是唯一的,而且极其死板,规定只能答哪几条,连次序都不能变。这种标准答案不仅不能测试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给学生一种暗示:你只能这样想、这样答,不能那样想、那样答。这种暗示如果转化成了学生的心理定势,就会阻碍他们的思维,影响他们的未来。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好学生是老师评价的结果。老师应该更多地激励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不是一味地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压抑学生、打击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需要师生之间能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价值,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案例43】“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智力激励)
有这样几只“丑小鸭”:
一个小孩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个孩子不爱上学,上课时心不在焉,像是在做白日梦,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有一次,老师问他1+2等于多少?他回答说是3,看到老师拍桌子了,又改口说是2,同学们都说:“那家伙是呆子!”
一个孩子上小时总是倒数第一,老师曾半开玩笑半带鼓励地问道:“你能不能偶尔也来个第一名呢?”
一个孩子在读小学时以善于打架和讲故事著称,而学习成绩却是全校倒数第一。
一个孩子在小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念初一时,因为数学不及格不得不补考。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孩子不可教也!”
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做,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
而这几个孩子实际上却分别成为这样几只“白天鹅”: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19世纪最有代表性的浪漫文义诗人拜伦。英国大文豪司各特。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伟大的雕塑艺术家罗丹。
伟大的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
这些昔日的“丑小鸭”,长大后却成了最伟大的天才,虽然他们早年愚钝,可后来却照样取得光辉的成就,为人类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析:
在评析这个案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加德纳认为人类有八种不同的智能:1.语言智能,诗人、律师都充分运用了语言智能;2.数理逻辑智能,科学家主要运用这种智能来处理工作;3.音乐智能;4.空间智能,工程师、航海家、水手、外科医生、雕塑家等等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空间智能的例子;肢体运动智能,运动员就运用此种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主要是对他人情绪、情感方面的理解,政治家、销售员、教师都较多地运用它;7.自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它们在人类智能结构中绝对是平等的,每个人拥有这八种智能中的若干种,但是可能没有谁能够拥有这八种智能的全部。正是由于每个人拥有的智能不同,构成了人与人的差异,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很聪明的,但聪明性质却呈现许多个别差异。不过,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于我们心灵之中,只要给予恰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达到相当高度的发展,而且可以远远超乎我们所预期的境界。
然而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对所有学生规定了一个统一的培养目标,那就是按照现行考试体制的要求,在每门功课上考出最理想的分数。不管你个人的天赋有什么特征,不管你的大脑结构是不是适合在数理化的学习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你都必须无条件地按照学校的要求背书、背公式、做练习题,最后以出色的考分为学校争得荣誉,为自己争取求学或者就业的好机会,你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你就一定会受到歧视,受到侮辱,甚至会被老师和同学讥笑为“呆子”、“白痴”、“不可教的孺子”。这种忽视人的智能差异的评估标准,显然是极其错误的。
现在,新课程强调对人的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老师也应该清楚这样一个道理:条条道路通罗马,学生成才的道路千千万万,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不能仅以考分论英雄,也不可能在学校设计出每个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当然这种成功是有层次的,是有个性差异的。
布鲁纳说过: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些话明确告诉我们,任何一只“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都有可能成为美丽的“白天鹅”,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关注、去呵护,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走向成功。
【案例44】“15分”的音乐天赋(智力激励)
在三年级音乐课上,我打开录音机。孩子们开始兴奋地“挥手挥脚”。这时,我看到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女孩带着陶醉的表情,微闭着眼,随音乐尽情地挥舞着手臂。我很惊奇,因为两年来,她从未有过这样积极的表现。我示意她上来带大家做动作。
当孩子们理解我的意图后,一阵骚乱,紧接着哄堂大笑。
“老师,她是弱智,她数学才考15分!”
“老师,她什么也不行的!”
她在哄笑中呆呆地站着,既不敢上来也不敢坐下。在我的制止下,哄笑声停止了。我真诚地鼓励她上来。孩子们开始跟着她一起做动作。显然她的音乐表现出乎他们的意料,每个孩子都瞪着惊诧的眼睛。
乐曲结束了,我摸摸她的头,竟然都是汗!从那天开始,我每节课都点名让她表演,她成了音乐课上名字被提起最多的孩子。
我不知道我现在所做的是否带能带给她勇气和自信。我很自责,整整两年了,我竟然从来没有在意过她的存在!——其实她有多好的音乐天赋呵!
评析
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处于一定的地位,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地位必然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每个人的角色特质,为他人的角色认知提供了定势。然而别人对个人行为观念也影响个体的行为,个体是在不断内化他人认知的基础上,完成自我塑和再造的。
10年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力的线形观,认为人在智力上没有等级的差别,只有结构的不同,是异差而不是等差。今天,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为了培养英才,而是给所有的孩子机会,以发挥各自的才能。不同的孩子将各种不同的才华带入同一间教室,就如同不同的成将不同的才能带入不同工作地一样。
成功智力发展中的最大障碍是权威人物的负面期望。家长、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权威。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教师所能提供的重要诱因之一。可是在很多教学情境中,成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对于学习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失败和沮丧。
本案例中,这个有着较高音乐天赋的小女孩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整整两年,老师竟然从没注意过她!这种漠视生命存在和个体尊严的做法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无法估量。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老师能及时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以群体认可的“有色眼镜”看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弥补自己工作中的疏漏。这是对学生主体最好的尊重,也是老师不惟分数评价学生的体现,其对学生的认知、评价影响都是深远的。最可喜的是老师由此而自发进行的反思,随着对新课程认识的不断加深,它必将痛彻我们的骨髓,时刻警醒我们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维护学生的兴趣需要,致力营造充满情感交流和心灵碰撞的生命活动,帮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
编辑:月圆中天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