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纵横 > 崔允漷:后疫情时代学校课程的使命

崔允漷:后疫情时代学校课程的使命

2021年03月10日 10:32:08 访问量:170

大家好!今天的会议充分体现了创新、新样态,但是也有点风险,早上的小故事说明了新样态不一定都是顺风顺水的,随时可能出现风险。所有主旨报告的确体现了创新,特别是内容涉及的跨度,还有报告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报告人的地域分布,以及顶级专家的精彩报告,表明了整个会议做了充分、认真的准备。

借此机会我也谈点感想,我刚刚讲新样态本身是有冒险的,我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的新样态,所以我就沿着这个思路想了想。

第一,怎么判断学校新样态?依据是什么?

第二,我们国家上半年是疫情时代,下半年只有几个月,差不多是后疫情时代,但是时间不长,只有几个月,反思一下我们到底改变了什么?

第三,新样态是必然的,我们课程人能做什么?应该担当什么样的使命?

学校教育的硬核

学校教育是什么?它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同在哪里?我用这个图来描绘一下学校。

首先学校是个学习的地方,其次学校的学习跟家庭的学习、社会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学校学习的要素有如下三个:第一,学校是群体的学习,它一进来就要分班。如果说的是个别化的学习,那就不是学校。第二,它还有老师的专业支持,老师术业有专攻,且具有明确分工。第三,学校还有专门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课程。这三个要素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键所在。正因如此,我们通常说“懂教育并不意味着懂学校教育”就是这个道理。学校教育的硬核就是三个要素——教师、课程、学生,而且这三个要素持续地互动,才能实现育人。

学校就是从分班到分科,再到分级而发展过来的,分班始于1509年,17世纪欧洲完善了班级授课制。分科始现于欧洲,迄今也近500年了。分级制度可能稍晚一些。

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改变了什么

现在算不算后疫情?我们的学校到底改变了什么?因为时间太短,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但是隐隐约约还是有点感受的。比如说学生更愿意去学校,还是更不愿意去学校?这可能也很难简单回答,老师喜欢在家上课还是喜欢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上课?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课程变了什么?从上述三个互动来看,好像变化不大。

有一个老师的回答,他说:“学校教育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的样子,除了每天出门前想一想今天是不是戴上口罩了,或者在随身带的包包里查看一下有无备好口罩。老师们照样每天按一年前的规定时间之前到校,然后吃点早餐,看下班级,准备今天的课……回到昨天的讲台,重复前天的故事,有时也没什么特别的兴致,讲完课,布置好作业……下午四五点钟了,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准备回家做饭了……接到一个通知,明天下午3:40有个视频会议,第二天还是老样子……”

这可能不是个别现象,中国许多老师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感觉什么都差不多。学校教育有点变化,但是变化不大。

指向新样态的课程使命

第一,尽管学校变化不大,但疫情留下来的遗产之一“不确定性”意义重大。从课程的角度来看,怎样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使他们既能成就自己又能贡献社会?这可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特别是那些如提问与冒险、创意与美感、责任与担当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关于“提问与冒险”,今天吕立杰教授已经谈及整个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社会有风险,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点冒险精神,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敢于冒险吗?其实,提问与冒险是当老板最重要的品质,老板与打工仔的区别也在与此。打工仔只会解题,老板会提出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他就找打工仔来解决。老板敢冒险,打工仔不敢冒险,考试分数差一分就是985与211、上得了大学与上不了大学、普高与职高之间的区别,谁敢冒险?刚刚赵勇教授还谈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我们的毕业生有这些素养吗?

我再讲一个关于“创意与美感”的例子。中国要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国民素质,特别是创意与美感。大家知道上海“龙”跟北京“凤”的故事吗?上海地标性建筑之一是上海中心,上海中心是以“龙”为意象设计的,设计师来自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北京地标性建筑之一大兴机场是以“凤”为意象而设计的,其初始概念来源于法国ADPI公司,点睛之笔是英国人Zaha Hadid。

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有钱,但是缺美感,缺创意。我不客气地说,一个人如果光有钱,没有美感,那叫“土豪”,没有创意,那叫“土鳖”。中国人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靠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要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亟需“以提升国民素质为中心”。课程能做什么?课程人的使命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我们一定要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来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二,新样态并不一定把学生的全部学习转到线上,经过20年实验,已经证明全靠线上学习是不靠谱的。

线上学习有两大问题解决不了:一是学习动力,凭什么学生能坚持“在线且在学”?学校课程学习是分科、分级的,是需要毅力的。刚刚陈霜叶主席展示了图片,其实说的就是学习动力问题。二是社会情感能力,学校学习需要群体动力,而且也能发展社会情感能力,不是一个人个性化的学习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不是学校学习。全靠线下太老旧,现在整个世界大部分的生活都是线上了,如果上课还是线下,学校还是线下,那肯定不行。因此,混合学习是必然,从课程来讲需要建设适合的网络课程。

第三,新技术有很大的优势,如何集成个体的学习数据来建设基于证据的因材施教的升级版?怎么把因材施教迭代?这是学校教育特别是未来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花了60多年的时间解决了“面向人人”的教育问题,创造了世界奇迹。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解决“适合每个人”的异学习。如分班不会取消,但是如何分班更合理,这是需要变革的。再如,我们的课程不仅要考虑如何分层、分类,还要考虑如何分流、分级,等等。

今天我也是冒险了,只报告了一些个人零散的观点,与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编辑:建南业务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