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管理 > 教育的养“生”之道:顺四时、调情志

教育的养“生”之道:顺四时、调情志

2014年08月16日 19:21:45 访问量:433

五一节期间,聆听了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樊正伦先生关于中医养生的讲座,其内容深入浅出,让人受益匪浅。樊先生博览中医典籍,结合自己40多年的从医经验,总结出中医养生的四大要义——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

既然是滋养生命,推动个体成长,那么,以上养生之道自然也可被推衍到“使人作为人成为人”的教育领域,被用来当做培养学生的规律。教师则需要自觉关注这些养生之道,将其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施教。

什么是学生?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而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生存。学生所学是人生之道。”先生告诉我们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能离生活越来越近,越来越会生活。通过教育,学生能成为生活的主人,能掌握生活的规律,做一个幸福的人。

在《新华词典》中,“生”更有深刻而丰富的含义:“有活力的、发出启动、不熟练的等等”,学生的“生”即是“生命之生、亦是生活之生”,学生是“有活力的”人,是“不成熟的人”。教育就是要“启动”他们的志向,使得学生的人生因受到过教育而变得更加精彩和幸福。

顺四时:教育应授之以时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是运动着的气构成的,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一切生命,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顺四时”启示我们,人的成长要遵循生命规律,人的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发展规律,配以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该在幼年给予的就不能耽搁到少年,该在少年进行的教育不能“超前”到幼年……

从家庭教育看,很多家长和老师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断地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孩子们在参加“奥数班”、“特长班”、“英语班”等各式各样培训的同时,早早地就被剥夺了童年的乐趣。虽然家长理直气壮地认为“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这种观念却使得不少孩子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并忽视了对他们道德是非价值观念和责任感的培养,孩子们或许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却“累倒在了起跑线上”。

从学校教育看,出现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甚至有的学校一年级上二年级的课程,这个学期上下一学期的课程。为了应对考试和各种考级,“双休日”变成了“无休日”,孩子没有了童年的欢乐,各种压力使孩子不堪重负。如此作为导致的后果是:小学生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却在进行习惯培养,很多学生临近毕业却还搞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凡此种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社会陷入了唯经济取向,学校陷入了唯分数取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应试裹挟了!

为此,教育要“授之以时”。人都是要融入世界的,每个人从小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无数个“为什么”,所以小学阶段就应呵护这种童趣好奇,指导养成读书的习惯;初中阶段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独立意志,教育就要针对独立个性,进行团队合作教育,培养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高中阶段学生正在走向成熟,有了对世界的较多感知,逐渐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时就要通过学科教学和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学会主动担当;到大学阶段要有一技之长,要有信仰,形成清晰的价值观,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如此循序渐进,一个人就会在所受到的教育中获得成长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和品质:如好奇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懂得自我规划,有明确的人生信仰。这样不仅自己具有了一种强大的创造幸福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他人。

节饮食:内容要合理搭配

人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注意营养搭配,特别是要吃一些谷物,比如小米。古语说“谷神不死”,“社稷”的“稷”字是小米之意,社稷即古代的谷神。为什么说谷神不死呢?因为维持人的生命不仅需要脂肪和蛋白质,更需要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而小米在任何贫瘠土地上都能生根繁衍,它的颗粒虽然很小,但生命力极强。

学习也是要“吃谷子”,就是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知识的“元素”或“核心”,也就是那些能“生发”的知识和方法。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最有生命力知识和核心概念,所以要懂得取舍,要回到学习的根本。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不是以“多”(用来换取分数的知识碎片)取胜,而是带着“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做人的品质)走向社会,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就要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它们因何而生,又因何而成,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学习的过程是掌握学习能力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学得越多越好,而是在有限的知识中能使自己在“领悟”中学会“生发”。一味的学习死知识,就像不断吃营养品和保健品,虽然使身体不断“发福”,实际上是代谢放慢的结果,反而制约了自己的健康。同理,没有经过理解的知识最终会变成制约自己创新思维发展的羁绊。

我们去书店就会发现,各种学习辅导资料、教学参考、练习册特别多,家长老师乐此不疲,不断地给学生“加餐”,反复吃这些冠着“营养品”名号的“垃圾食品”,造成不少孩子的“厌学(食)症”。越厌越补,越补越厌,形成恶性循环,家长和老师却很少去想,一个失去快乐和童年的孩子,将来能知道什么是幸福吗?

人类对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的一个适应过程,因为知识就是人类在探求社会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可以让我们进入社会后应对一些状况的时候少走弯路。事实上,真正的好书就是那些生命力极强的谷物,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那里积淀着历史的经验,有各种人类所需的思想营养。

调情志:用信任取代恐惧

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处在气交之中,是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这种变化中完成他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的;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他具有完备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具体情感的人,原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说:“我当班主任的时候,只要观察到一个学生的表情不对,我就知道今天我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了”,这就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沾沾自喜的学生变得谦和,让容易发怒的学生变得平和,让忧虑的学生变得快乐,让胆小的学生变得坚强……教师应做学生情感的引导者,要善于疏导学生的情志,用信任取代恐惧。

教育家雷夫说:“这些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师害怕自己的学生考不过别人;孩子自己也害怕——莫名其妙的“害怕”……《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尔默说:“如今超负荷的要求使我们惊慌,我们需要为我们不能能够解决的问题和无法忍受的过失找到替罪羊。”

教育是让人内心更强大的事业,因为教育,一个弱小的生命变得坚强,不管以什么名义,都不能伤害学生的内心。而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自己的教,使学生对原本不了解的事物发生兴趣,雷夫讲:“一旦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一个学者就诞生了”。帕尔默也说:“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是失去了现实的根基;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他就成了自我陶醉”。智能、情感、精神依赖于相互之间的整体性,它本来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结合在教育中。

受限于当前的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在将个人精力大都投入对课程研究的同时,却较少思考自己的内心情志。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的情志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情志,教师要与自己所教的学科“心智”统一,要意识到每一门学科背后都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一种强大的心智力量,就看我们能“悟”到多少。而我们悟到多少,学生就会得到多少。

慎医药:批评应有合理限度

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中医讲“是药三分毒”,吃药的前提是确实有“病”。经常看到患者滥用药物和过度医疗的报道,这种现象对人身心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批评、甚至惩戒,但不能过度。有些教师动辄上纲上线,学生一次迟到就说学生“做人有问题”、成绩不好就是“差学生”……现在还时不时看到学生因为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跳楼的新闻,这些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慎用批评,切记滥用批评。

笔者曾观摩过一次示范课,为便于观课教师观察学生课堂的表现,学校发给每位观课老师的评价表上都清楚标注了学生的座位。这本为好意,但仔细一看,学生座位号上竟然标着“学困生”、“好学生”等记号。这样直接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显然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更有悖于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有问题才是正常的,也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是教育存在的意义。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的“增长点”,因为人的成长都是自我成长,是在不断“自我否定”的逻辑中成长的。所以在校园里发生的“错误”都是有“养生”(教育)的重要契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这些机会,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成长的过程。

理想的教应当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和发展,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保驾护航”。老人们常讲:“求医不如求自己”,“三分药、七分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医治未病,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正路,即引导他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让学生自己产生成长的力量,聚集强大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正能量”,而不是“补药”。学生在批评中学会批评、在谴责中学会谴责,当我们的学生经常抱怨的时候,反思一下是否我们使用了过多的批评。当然教育需要有批评,通过必要的批评实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社会的底线又在哪里,让学生从小就知道懂规则。但这些批评也要经过“包装”,就是说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传递,就像药物要包“糖衣”,既能治病又不苦口。教育要入心,需要学生接受转化,否则所有的教育就像过期的药,不但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学生是教师职业生命的延续,教师只有真正懂得了养“生”之道,自己的教育生命才能长青!才能不断收获教育成就和人生幸福!

编辑:师亚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