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讲堂 >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2024年01月17日 09:19:54 访问量:1962

河南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

基本要求(试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坚持以素养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为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特制定《河南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一、教学准备

()指导纲要研读

1.树立基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指导纲要”)教学的意识,深入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含义,加强学科发展史的学习,准确把握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

2.掌握课程内容,理解概念体系,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理解学科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方法,严格按照指导纲要实施教学。

()研读教材

1.教材是具体体现指导纲要要求和内容的主要文本课程资源。在研读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厘清知识体系,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理解教材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核心素养、教学方法等,解读并分析教材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元素。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利用好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2.根据指导纲要和教材内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系统编排教学进度,注重单元设计和模块教学,设计适量课外实践活动。

()分析学情

1.分析学情是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的分析和判断,是教学预设和教学活动调节的基本依据。

2.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注意、情感、意志等发展状况。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包括学科知识、日常经验等)及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

3.可灵活采用观察、访谈、问卷等多种方法,基于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学情分析,依据结果预测学生的学习障碍,确定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活动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据,是教学结果测量与评价的依据。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关注学生差异。目标表述体现教、学、评一致性,需明确、具体且可操作,指明掌握了哪些知识,培养了什么能力,获得了哪些提升。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化学科育人功能。遵循教材结构,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完整把握教学内容,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科学准确。

3.教学方法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探究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实践,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4.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教学流程完整,教学进程推进有序、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科学分配教学时间,根据学情合理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突破重点。

5.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目标明确、形式灵活、程序合理,体现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重视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鼓励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之间,前后承接,内在逻辑清晰。

6.教学评价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评价注重及时有效,关注过程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对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学习方法等进行评价,评价形式力求多样。鼓励选择使用高效的在线评价工具,科学设置评价内容,合理使用评价结果。

()资源利用

熟悉教学所必须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课前检查好各种设备。利用好教材及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并根据教学需求,认真筛选和使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其他优质资源,为教学提供更为真切的场景、生动的演示、丰富的知识等,更好地服务教学。

二、教学实施

()新课导入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是学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导入是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课堂教学环节。导入应做到简明高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信息技术学科优势,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灵活使用复习、谈话、问题、影视、故事、任务等多种方式切入本课话题。

()新课学习

1.在教学活动中,演示操作规范熟练,专业术语准确无误。教学重难点要有计划地呈现、突破。避免简单机械地灌输,设计启发式问题,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经过合理的预设和灵活的生成,反映出探索、创造知识的思维过程。

2.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协调和平衡好接受性和探究性两种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并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适当帮助学生分析困难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思质疑、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独特性和批判性。

3.发挥课堂中典型作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凝练、理性概括能力,学会理性思考和表达,发展思维品质。

4.领悟生活与知识的关系,挖掘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资源,在探究任务设置、练习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崇尚科学精神、原创精神,尊重知识产权,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法律法规教育,为学生安全、自信、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信息社会中做好准备。

()课堂小结

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整体、系统的再认识。课堂小结可以围绕本课所获得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情感的升华进行回顾总结,也可以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对课堂秩序、学生参与度等进行评价,规范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未来学习提出希望。课堂小结形式多样,可以通过知识归纳,力求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前后呼应,在课程结束前,对引入问题进行正确解答,还可以通过交流反馈、自主评价、借助流程图工具等方式方法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设计和布置作业。精心选择作业内容,作业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积极探索尝试跨学科作业,以任务式、项目式作业为主,作业主题积极向上、体现时代特征、弘扬社会主旋律。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展示学生作业,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能,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借助各种平台,邀请多方参与作业评价,努力实现评价多元化。对于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予以解决,对作业进行一定的量化分析,科学反观教学,同时也要加强作业中长期管理,建立学生作业档案,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教学反思

利用教学反思对教学活动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从反思中不断总结教育规律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反思,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是否适切。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回顾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因果联系,不断优化教学决策。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同行评课开展反思活动,还可以借助调查问卷、录音录像等工具和手段协助反思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达成

1.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效落实;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课堂练习完成等情况,可以观察和推测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已经掌握;操作技能已经比较熟练;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

2.课堂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主动、思考认真、思维活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较好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3.学习过程有生成,关注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较好达成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4.课堂评价信息化工具得到有效使用,课堂生成的数据和文件实现规范管理和存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优势,利用新技术手段形成具有数字化特点的学习情况分析结果,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素养评价

1.教学基本功

(1)语言:语言准确、精炼,能规范、准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等,语言表达逻辑性强、通俗易懂、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

(2)板书:字迹工整、简洁明了、结构合理、重点突出。(3)教态:仪表端庄、自然大方、和蔼亲切、富有激情与活力。(4)技能:熟练使用信息化工具来开展学科教学,能够熟练掌握教材涉及的所有软件和应用,能及时关注科技前沿,能够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科素养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学科价值,深入理解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正确理解课程内容所反映的思维方式,正确把握小学信息技术的定位和同学段间的区别和联系,客观辩证地看待信息化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2)与时俱进地处理信息技术教材,正确解读与分析教学内容,加强用教材教的能力,避免单纯地教教材,善于整合教学素材,丰富课程资源。

(3)课堂中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包括教学语言和呈现的学习材料、课件等);增强在计算机教室教学中遇到软硬件故障时的应对能力;计算机教室作为主要教学阵地,要注重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3.教学素养

(1)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适当。

(3)实施启发式教学,善于通过恰当的举例或提供比较性材料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善于通过恰时恰点的提问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4)具有良好的组织教学能力、较强的答疑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得当、信息反馈及时。

(5)尊重关爱学生,注重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其获得发展。

()学生素养发展

1.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性强、参与度高,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兴趣浓,能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

勤奋思考、乐于动手、表达流畅、反思质疑,学习习惯好。

2.学生能够积极分析问题、思辨讨论,敢于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解决问题,勇于和同学分享表达,学生思维活动充分,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3.学生有使用数字化设备的良好习惯,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并具备自觉维护自身信息安全的意识。

4.崇尚科学精神、原创精神,具有将创新理念融入到自身生活、学习的意识,具备初步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师亚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