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必读 > 吴再柱:教师应常读四类书

吴再柱:教师应常读四类书

2013年07月20日 09:31:00 来源: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访问量:365

前日受邀到某校当评委。评的内容是“同读一本书”的演讲比赛。

演讲不可谓不精彩。几位女教师,一个个富有激情,文采飞扬,字正腔圆,表情丰富,其中还有一位特意配置了背景音乐。这样,自然赢得到了不少掌声。

然而,我一直觉得缺少了一些东西。

缺少了“故事”。

首先是缺少了“书”中的好故事。一本好书,一定有着能打动人的好故事,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里面的好故事何其多啊;但演讲时,选手们居然没有谈到书中打动他(她)的故事情节。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第二是缺少了“读”的故事。如果真正把一本好书读进去,要么有着那种夜深不寐、翻来覆去、浮想联翩的兴奋,要么有着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的触膝谈心、高谈阔论,要么有着天各一方的网友、博友们你来我往的舞文弄墨、发文跟帖,然而这些“读”的故事,也很遗憾没有欣赏到。

既然是“读好书”,为什么会没有“故事”呢?个中原由,不言而喻。

记得读《赵谦祥与绿色语文》时,其中“案头炕上书满,读读写写不停。古今中外读罢,除夕夜已三更”“举手为案,漫步当椅”等诗意描述,让我常常想到他的确是一位“青灯黄卷相伴的苦行僧”;读《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后,他那幅穿着背心、光着膀子伏案写作的图片,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并因此为自己不能珍惜时间而时常自责;读《高万祥与人文教育》后,他那种“读书、教书、著书,不可一日无书;书迷、书痴、书友,一切皆因书缘”的书生校长形象,恒久地影响着我的职业追求……

关于“读”的故事,则更多。十多年前,我读第一本语文教学专著时,尽管书名现已模糊,但是记得最清晰的是,一本百页的32开的小本子,让我摘抄得密密麻麻、满满当当,至今依旧珍贵地保留着;而去年的岁末、今年的年初,我沉下心来阅读整理2009年度共12期《语文教学通讯》,自己绘制表格,勾画杂志,慢敲键盘,做的读书笔记便有四五万字。摘抄的东西,印入脑海的或许并不多,但是对于语文的感觉和教学的理念,却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为了恶补文言文,我用了整整一个暑假去啃吃《古文观止》。坐在电脑前,坐在地板上,躲进储藏室,侧倚阳台上;读着那本泛黄的模仿线装书,买来两本古汉语词典,动用百度搜索,把原文、译文、赏析都收藏到博客。一个暑假,硬是苦啃了七八十篇。虽然事情过去了三四年,但一想到那个暑假,我还是颇为自豪。

因为读书,我有了“有一种过年叫读书”的书香春节;因为读书,我有了“女人因读书而年轻,男人因读书而大气,孩子因读书而聪颖,家庭因读书而书香四溢”的“读书名言”;因为读书,我有了许多难眠之夜,有了许多独到心得。

因为读书,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应常读以下四类书:

文化经典。如《论语》《道德经》。高万祥说,《论语》70%-80%的内容是君子之道,是人际交往、和谐相处的文化;《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而我认为,教师都应当读一读《道德经》,因为读了《道德经》我们就可以知道如何教育学生,如何调整自己。

读教育专著。如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也让自己“洋溢着理想与激情”,“充盈着睿智与灼见”。给予自己生命的活力,思想的张力。

读励志书籍。如《卡耐基成功之道》。李开复说,“情商意味着: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阅读励志书籍,滋润心灵,弥补缺陷,挖掘潜能,磨砺意志,提高对生命的自知力和对情绪的自制力,不断完善自我。

读专业报刊。如《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因为,在我看来,读古贤美文,能让人长一些大气;读教育专著,能让人减一些匠气;读诗歌散文,能让人多一些灵气;读报刊杂志,则能让人少一些腐气。因为专业报刊,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一条总有活水的河。

总之,手不释卷,身上就有了书卷之气,心中就有了书生意气,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文学豪气。正所谓,“吾善养我浩然之气”。

当然,仅仅是“读”还不够,还必须“写”。只要能坚持长期阅读、经常写作,还可有更多的“故事”。比如,原始学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我,因为读书、写作,便常有文章见诸“大报大刊”。当文章发表到了一定数量的时候,我便想结集出版,并将文稿冒昧地寄给从未谋面的余映潮老师,请他题词。几天以后,余老师欣然给我回信:

“小吴好。读完了你的文集。很感动。你很用心地在专业的道路上求索。了不起。我建议你的书名为《我教语文的感觉》(我不知道这个短语有没有歧义)……”

在期待中又过了几天,余老师又亲笔给《我》书写了“几个点的评价”:

“就职业而言,‘热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读吴再柱老师的文集,我就深深感受到这种境界。

“热爱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就能心生敬畏,就能奋发进取,就能规划自己,塑造自己。这样,我们就能成为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语文人。

“‘磨练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愿以此话与吴老师共勉。”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能得到余映潮这位“大名人”的青睐和鼓励,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种荣耀,一方面得益于余老师甘当铺路石、乐做护花人的胸怀和境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自己多年的勤读勤写、执著追求。因此,我认为一个人只要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求索,总能演绎着许多精彩的“故事”。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编辑:师亚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