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南课改 > 解读“2251”教学模式

解读“2251”教学模式

2014年07月24日 09:26:08 访问量:606

目标导学,质疑探究,当堂反馈的基础上,在第二代课改的理念的指导下,我校总结提炼出了“2251”教学模式。“2”指的是课堂上遵循的两个教学原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2” 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两种学习形式: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5” 指的是课堂教学一般性模式流程的五个环节:明确学习目标、独学质疑、互助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测评。“1” 指的是每节课后的一个课后反思。

一、两个教学原则

(一)先学后教。先学后教,即在课堂上教师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自学与尝试,暴露问题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探讨,进行练习并完成检测等。由于学生学在先,学后发现问题,感到困惑,这样学生可以带着目标,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其求知内驱力增强。有时甚至无须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内在潜能也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的中心任务落在层面上,而不是的上面,我们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读、自查,自练、自评的过程中暴露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先学要做到三明确:即目标明确,学法明确,难点明确。教师后教也要做到三明确:首先,明确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要明确教的方式。后教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应该先让会讲的学生讲,学生不会讲时,教师才给予点拨引导。教师讲解要避免重复,力戒教师讲一句,学生跟一句,教师讲一遍,学生重复一遍。要紧缩教师讲的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课堂作业。当然先学后教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辨证统一的整体。先学中可以适当的提问、点拨、启发、诱导;后教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句话,先学后教,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开动脑筋,教会学生实际运用。

(二)以学定教。

1、学前,预设学习提纲。教师要在学生学习之前发挥好导向作用,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教学流程,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兴趣、需求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情况。教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大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预设应指导的具体方面,其中包括学法的指导。注意的是这里教师预设的是学习提纲,不是教学提纲,也不是学习方案,是要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的作用,而不是的作用。所以,教师首先想到的不应是我该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应是学生会学什么,会怎样学的问题。学习提纲应侧重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目的是引导学生能进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状态。教师不应牵着学生走。

2、学中,思考学生如何学。这是以学定教教学法实施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学生可以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提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促使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共同发展。通过自我对学习方案的设计和落实,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实践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虽然是一种自主行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自流。这一过程无论是在课下还是在课堂上完成,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形成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及时地、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为确定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3、学后,考虑教师如何导。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随机性,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主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认识;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或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仍是,是学后导,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搞一言堂教学方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压给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尽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使学生逐步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自我解决问题。还有一点,就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一些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二、 两种学习形式

自主(独学),互助(对学、群学)。

三、教学流程的五个环节

(一)明确学习目标。上课开始,用约一分钟的时间出示学习目标,可口述,可板书也可用对媒体展示。教师口述 时,语速要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到耳朵里,也可让学生默读,或由一名学生大声读,让其他学生注意听。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注意语言准确、精炼,根据课标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等三维目标。

(二)独学质疑。出示学习目标后,让学生迅速进入独学,也就是自主学习阶段,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对上节课的有关知识进行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检查重点关注学困生,检查内容和检查评价方式要依据具体学生情况,增强针对性。新课导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复习旧知,而在于对学生的点燃、唤醒、激励。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1、独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⑴管理要求。简言之,教师要做好独学的评价,以评促学,而不是给管理硬性规定。另一项要求就是做好时间管理,结合时间预设和实际进展情况,对进展较慢的学困生予以一定的指导,尽可能使其不掉队。另外,如果独学是在课前进行,就要提前做好抽检,了解学情并组织各小组做好课前自学评价。

⑵问题入手。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资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独学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导学案中的基础类题目,要求人人过关。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分层次设计题目。

⑶双色笔标注。对于经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

⑷向组长汇报。当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由组长向老师报告独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一旦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便可以自我控制,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第一步。

2、独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⑴关注学习状态。在独学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⑵尊重个体差异,不搞齐步走。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独学的时间有快有慢,独学所完成的内容也有多有少,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搞好分层学习,分层达标,不搞齐步走

⑶适时点拨指导。教师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点拨。但尽量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学法指导,以减少对学生独学的干扰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⑷点评小结。通过巡查把握学情,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可以就学生独学的状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以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

教师要给予独学指导意见,要做到四个明确,即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内容,明确了如何学习即学习方式或方法,明确学习时间,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并且紧张高效得学习。

(三)互助探究。在该环节中,包括对学与群学。对学指两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1、对学生的要求。

1)先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后群学,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进行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3)深入探究。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群学探究也是学习成果生成的过程。

2、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与独学环节的要求相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 四)展示提升。展示包括 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1、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2、对学生的要求。

1)基本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⑴问题性:重点展示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焦点、生成点等问题。一般在大展示环节不展示导学案中比较基础的内容。

⑵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

⑶互动性: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⑷创生性: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学习新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3、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不是指传统教学中的课堂驾驭能力)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

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2)适时引导点拨。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甚至偏离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点拨切忌教师不根据学情的讲解。

3)即时性评价。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地开展即时性评价,三言两语,一语中的。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4)预设重要性。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唯有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生成。但即便如此也仍然存在预设外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运用教学机智,依靠学生自动自发的力量,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总之,要尽可能使生成不脱离目标,不偏离主题。

(五)达标测评。

1、对学生的要求。

1)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画知识树或知识框架建构),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学案整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系统,另一方面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对子检查。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落实重难点、疑点。尤其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的落实。

3)完成达标检测题。达标检测可通过口答,可用笔答;组长批阅或老师批阅,但一定要把没达标的学生或问题暴露出来,以作为课下日日清的对象与依据。

4)学习反思或学后记。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2、对教师的要求。

1)组织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中设计的测试题组织达标验收。在达标测评的题目设计上要体现尊重差异,分层达标的原则,设计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如教师检查、小组间互查、小组内小组长检查、对子互查、组员自查等。最终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潜能生的目的。这也是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2)学情调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四、课后一个教学反思

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坚持写课后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反思应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1)思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上完课后要对本课的教学效果作一个自我评价,比如分析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几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同时,还要坚持阶段思效,即对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思得。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果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问答,作为第一手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教学反思还应侧重于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

(3)思失。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如问题情景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

(4)思改。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下来,不妨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然后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不妨写写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后反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一位优秀的教师,上完课后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反思。

编辑:师亚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