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南课改 > 2016年中小学课改风向标

2016年中小学课改风向标

2016年04月05日 14:32:29 访问量:505
                         2016年中小学课改风向标

一段时期以来,“新常态”成了曝光率很高的热词。中小学如何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它能不能称之为教育发展新常态五元素?教育需求侧内涵是什么?供给侧改革内涵是什么?如何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型?同样道理,课程、课堂供给侧元素有哪些?需求侧元素有哪些?课程、课堂如何实现从供给侧向需求侧渐变?教育改革哪些方面适合从1N改革?哪些教育改革需要从01改革?课改是巅覆性的01改革吗? 这些问题必将成为2016年的热点问题,那么,2016年的新课改将呈现什么样的新态势呢?

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变革论坛专家共识是:从浅表学习(superficial learning)到深层学习(deep  learning)从文本课程到网络课程(云课程、数字化课程)从数字化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

 高效课堂的六大“突破”。课堂文化(常规)从规范走向规则,规则走向规格;课堂构架从细节走向标准,标准走向系统;学习内容从碎片走向整合,整合走向融合;合作探究从无序走向模块,模块走向规律;学习动力从自发走向自主,自主走向自觉;学习成效从效率走向效益,效能走向生命。高效课堂经历着:由粗放到细致,由细致到品质;由统一到个性,由个性到特色;由形变到质变,由质变到蜕变;由规范到规则,由规则到规格;由自主到自发,由自发到自觉。

 课改追求六个提升。学习动力,从调动走向自觉;学习内容,从碎片走向整合;学习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课堂流程,从环节走向细节;课堂管理,从规则走向规范;学习成效,从效率走向生命。    
        
课改实现六个超越。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从课堂普适模式到学科、特色模式、个人风格模式;从课堂改革走向课程、学校文化三者的综合改革;从研“课”到研“学”再到研“生”;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到融合再到共生共长;从局部课改到全面课改在延伸到教育综合改革。

可见, “深度课改”、“后课改时代”、“深度学习”、“重构课堂”、“重构学习”将成为2016年中小学课改的关键词。课改必将进入整体多元改革的新常态。

一、课改,2016年将进入“深度课改”时代

深度课改是对十余年课改(包括高效课堂)的反思甚至革命,是对自我的否定;深度课改意味着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课改时代——后课改时代。

一是课改进入“融时代”,即课改将从单一走向多元,走向整体,集中体现融合精神。课堂、课程、管理、文化的融;各大课改流派融;互联网与教育融;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模式融。

初期有的人认为课改就是课程设置改革,于是就产生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课程的整合、全课程概念的提出;有的人认为课改就是指的是课堂模式改革,于是就产生了改变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性质、改变教学意义的各种教学模式;还有人认为,课改改到深处是学校文化改革,完善、优化、改革文化也风起云涌;现在人们达成共识是课改有多层含义,是课程设置模式与课堂模式双重改革,同时还包括学校文化与课改理念匹配、作用与反作用改革,当然还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融合及互联网+教育探索。
  
现在北、上、广的很多学校在做课程,江苏、山东的很多学校在做课堂,重庆、浙江等地的学校在做文化,还有些区域在探索互联网+教育,我想说:每所学校只有将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学校课堂+互联网打通,让其相互渗透与高密度融合才是未来课改发展方向。
        
课改路径有多条:如先改课(课堂模式)再课改(课程设置);也可以先课改再改课;当然也可以课改、改课同步进行。课改,改变文化,文化又助推课改。学校发展,课程是解决教什么问题,虽然重要,但仅仅是学校发展、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什么还需要怎么教来支持。课程改革是在教什么方面进行的改革,教学改革是在怎么教方面进行的改革。教什么的改革要对怎么教提出新的要求,而怎么教的状况制约着教什么的改革成效。”“课程从来处于学校教育的核心与基础地位,因为课程改革也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孤立的课程改革,它总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其他方面的变化与调整,尤其是在教学方面。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教学改革的配套与支持,课程改革便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课程与教学一个都不能少。
       
课改方式不同,但课改目标殊途同归,共同指向核心素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课改改变了教师的实践教育哲学一一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改变思维,从仅关注课堂教学价值到关注课堂育人价值挖掘;从关注三维目标拓展到关注核心素养达成。教师也敏锐感觉到:"搭建让孩子能够自由呼吸、完整幸福成长的教室;让学生走向学校、课堂中央,成为主角; 教学即儿童研究。"是课改新视域。

二是课改进入“学时代”,所有的改变都是基于‘学’的服务和支持。研究学生;研究学习学及学习工具研发与使用;研究互联网肋推学随吋发生。

研究儿童不仅仅是教师组织教学起点,更重要的研究儿童发展儿童是教学终极追求,因此,研究儿童是教师毕生的最重要课程。 研究儿童重点研究什么?研究儿童是如何学的。比如研究儿童记忆、理解、应用知识规律,又比如研究定义、概念、公式、定理()是如何建构的,还比如儿童的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发散思维、聚焦思维、灵感直觉思维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递进的?研究儿童敏感期运用等等。研究儿童的心理发育:如孩孑心情、性格、气质、兴趣、人际关乐、交友等;研究儿童自学、合作、探究的心理机制;研究嫉妒、男女接触过敏的成因;研究群休行为与个体同样行为心理变化等;研究儿童习惯养成。研究儿童各年龄段需养成的行为、生活、学习习惯;研究如何纠政儿童的不良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等等。研究儿童美育,关注儿童精神成长。研穷儿童求真向善尚美发展历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六阶段发展规律,研究自学、合学、展示环节为儿童精神成长意义等等。研究儿童现实路径:
        近段阅读、实践我找到了三条路径:一是借助画心中果树、画全家福、画五项图(让儿童把一棵果树、一座房子、一本书、自己、另外一个人,整合在一幅画中。)、回忆早期记忆、词语联想等方法为儿童建立诊疗与心理档案,并科学解读使用他。二是依据已有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借助观察儿童表情、肢体动作行为推测儿童在不同情景中心理,测心术是我们了解儿童的有一武器。三是影响学习的五个因素分析一一学习五维调控技术。所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是由学生先天智力和主观意识造成的,其本质是源于孩子情绪状态不佳、知识体系建构的不完整、没有积极稳定的学习习惯、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的系统这几个内在根源。因此,高效学习五维理论。即影响学习有五个因素: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自我管理。以上影响学习的五个因素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系统的变化。要想学习系统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必须把系统中的所有因素都协调好,否则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系统出现失败的结果。

三是课改进入“微时代”,微改革、微创新、微课程、微课题、微研究、微组织将成为常态。

四是课改进入“E时代”。教育人要拥抱新技术;教育人要学会互联网思维。教育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中,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正迎面而来,每个教育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互联网正在打破地理的边界、生活的边界,也必然会打破学习的边界、学校的边界。这决定了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也决定了教师再也不能成为坐享信息不对称红利的教授者。每个教师都应高度关注并学习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创造资源、提供技术和服务,是为确保更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成为可能。每个技术和信息的提供者都应基于这样的立场!“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终极目的是走向“创客时代”,就是让人人成为发现者、创造者。互联网不是工具,而是环境,是在构建一种生态。互联网还带来一种新思维、新精神,具备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精神远比使用互联网本身更重要,让我们共同过一种秉承“合作、共赢、共建、共享”互联网精神的教育生活!

当众人皆在思考互联网+教育时,我认为更应该思考互联网-教育(即那些教育形式可以用互联网取代)和互联网×教育(即借助互联网做原来人工做不了的事或提高人工效率)甚至深层次思考互联网÷教育(即用互联网解构传统学习模式与教育体制,并且重新制定一套新的教与学互动模式。

 五是课改进入“创客时代”。人人都是创造者、创新者。把教室当成创客!课堂上,师生就是即席的创作!每个课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艺术家、创客!

六是课改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我们应该以整体性教育目标为指导积极地从事学科教育的改革,切实做好由以知识结构为核心,向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重要转变;应当更加重视如何能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总体性教育目标整合、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这或许即应被看成课程改革更为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必然要辐射到学科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中去。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正在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正在塑造未来教育的图景,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以核心素养切入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以育人目标为指引,再对课程、教学进行审视,从而使教(学)什么、怎么教(学)之上,还有为了什么(培养什么核心素养)。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才具有真正的力量。

核心素养同学科课程教学关系国家紧密: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核心素养带来影响: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课程适应发生变化,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除此以外,课改将从运动式改革走向专业技术支撑下改革,从少数人(学校)激情式自发改革走向新常态的国家层面改革;深度课改是从改变教学结构、改变教学关系到教学意义改革,是从学科意识到课程意识,从教学走向教育的改革;深度课改更加关注对儿童研究甚至对每一个儿童研究。研究儿童不仅仅是目的也是结果;深度课改将对学习学更加关注,对思维导图、高效读写、阅读图式等学习工具广泛使用更加关注。

二、课堂,2016年将进入“深度学习”时代

关于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个专业概念。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概括出深度学习的本质,即“个体(变得)能够将其在一个情境中的所学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即‘迁移’)”。“深度学习”所对应的素养划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人际领域(interpersonal domain)和自我领域(intrapersonal domain);深度学习是从三维目标达成学习到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提升的学习;是对学习力培养的学习。正如田玉博所说:学习的三元力一一感知力、思维力、创新力。感知力是入口,思维力是加工,创新力是出口。感知力是学习力前奏,思维力是学习内核,创新力是学习终极结果。是学习力提升的学习。深度学习就是转知成智、转知成慧的学习;深度学习就是解决问题层次逐级提高学习;深度学习是从当前外控到内驱力驱动的转型学习。深度学习是从当前同质化整齐划一的学习向个性化选择性学习变革的学习。是学习时空、学习方式、学习工具走向多元化的学习;是从仅关注传承知识到更关注创新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仅是课堂学习单纯消费者到还是课堂贡献者学习;深度学习将是从功利性、阶段学习转到享受性、终身性学习。

   深度课改旨在实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必须深度课改做保证。

2016,对高效课堂理念的在探索突破:不能把课改组织形式、学习形式如分组、展示、自主、合作、探究当作课改(学习)目标;否则就是浅层次或表相课改;自学与合学的关系要重新审视:课堂是自学为始,自学为终的。自学产生合学的需求,自学消化合学的成果,而合学只是手段,是为独学服务的,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深度自学。自学是与教育资源背后的人协同思维,合学是与身边的人协同自学。展示重心旨在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说有观点的话;展示仅仅是思维暴露,观点的质疑、补充、方法创新、思维归纳优化提升等争辩反馈才是高效课堂需要放大地方。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展示之前的准备与展示之后的反馈上,展示如同桥梁,架起备学与反馈这两种学习活动。因此,更深度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聚焦点从展示转移到交互式反馈上。具有补充、完善、修正、扩展、提升等不同性质的交互式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再思考、对内容的再丰富、对知识的再加工、对过程的再论证……最好的参与是思维参与,最好的对话是思维对话,唯有此,课堂品质方能提升。可见,交互式反馈有利于实现“课堂生命活力与教学质量的双提升”,能有效地破解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难题。从单纯三维目标达成提升到核心素养落实;从“知识核心”走向“素养核心"。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从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走向为改变学生思维。为改变思维而教()的本质是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加工能力,培养完善的思维系统的过程。
       重新定义课堂:从基于知识的课堂转向基于关系的课堂。基于关系的课堂之核心就是要创设一种平等的供需关系。课堂犹如一个隐性市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什么样的提供和获取方式才能满足我的需求等成为供需方所关心的问题。

从有限的教学时段,转向无边界的流程再造
我们太熟悉这样的状态:同一年级学生同一张课表,学生在校的全部生活以35 分钟或40 分钟为单位被切割成78 段,每一段代表一门学科;教师的教学是以时段为节点的,“这一节是数学课”“下一节是语文课”。所有的教学发生在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空间之内,不断转换着学科频道。这一切正在发生:教学不再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之内,模糊了时空边界的教学流程不再以让所有的学生一起学会什么知识为起点和目标,而是更加适应于随时随地的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学习程度的新流程。才是适应于未来的学校。

首先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人、生活、职业、家庭、自我、他人、群体、实践、交往、反思、学习、探究、创造等)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已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其次让课堂从渗透、融合外在两张皮育人观回归到內生的本源的育人观。学者汉森认为:教学具有内在固有的德性。道德属性不是置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学本身浸透着道德意义。教学同时致力于智力与道德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的任何行为都表现出道德意义,即使教师本人沒有意识到。教师决策、教师思维、教师认知的方式都应该从伦理道德方面考虑。可见教学育人不应该是由外面内向师生强加某种规范,而是师生基于学科生成德行品质。

再次让教学回归育人本源,实现知识与道德、教书与育人、教学与教育整合。正如崔允所说:育人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经历正确的"过程与方法"来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否则,教书不仅沒有达到育人,而且有可能会导致害人。

最后,坚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设计教学目标。正如叶澜主张: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田保华局长认为:学科思想和方法反映了学科特有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是教师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资源,也是达成学科育人目标的唯一捷径。

2016年,课堂实践形式的创新。

1、校本教研的新语态。节省时间的微信直播互动观课议课。方法:先在组织观课的领导(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手机微信上建立一个微信群,观课教师加入该群;观课时专家像足球比赛的解说员在微信上进行同步点评;观课教师可以借助录像、语音、手写工具对观察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自己不明白地方向专家或同行同步咨询;也可对专家、同事观点进行质疑、论辩;还可对某个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也可定量定点观察一个小组,分阶段提供数据及分析。观课结束后观课教师将议课意见上传,执教者也要上传自己的课后反思。 好处:现场学习是最好的学习,观注细节,关注情景,关注生成;专家解说让观课教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以共同聚焦某个话题、环节互动、质疑、生成;观课议课同步进行,节省时间;参与面广,因传统议课受时间限制,只有几个代表发言,但此法能包证全员参与;随时即兴发表观课感受,不必同一时间,更加人性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可以多次反思、延时反思,达到顿悟的效果。

自我反思的课后复盘。在没有行政评比也没有同行参与观课的前提下,每学期学校在录播室为每位教师或教师自己用摄像机各录几节常态课,让教师闲暇时间自听、自议自己常态课,即让教师进行“课堂课后复盘”——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教师的常态课犹如照相中的快照,是一门无法弥补的、遗憾的艺术。用录像常态课进行自我观课、议课就好比围棋、象棋中的复盘,通过定格、回放等技术手段来还原当时真实的场景,“高效课堂课后复盘”就是师生把当时“走”的过程中,把表面的过程重复一遍。从内容上看,把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比较全面, 客观地表现出来,即当时是如何想的,为什么 “走”这一步,是如何设计,预想接下来的几步。在“高效课堂课后复盘”中,师生双方进行双向交流,对自己、对对方“走”的每一步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假设,如果不这样走,还可以怎样走;怎样走,才是最佳方案。在复盘中,师生双方的思维不断碰撞,不断激发新的方案,新的思路.新的思维,新的理论可能在此萌发通过高效课堂课后复盘,当某种熟悉的类似的局面出现在教师面前的时候,教师往往能够知道自己将如何去应对,在教师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好多种应对的方法,或者教师可以敏锐的感觉当前所处的状态,从而对自己下一步的走向作出判断。 

 “高效课堂课后复盘”对提升师生驾驭高效课堂能力,同样也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对教师来说,首先可以发现自己习以为常的、但对课堂有副作用的口头语以及一些不雅的体态语言;其次可以对自己的点拨语言、提问语言、评价语言、过度语言等课堂语言运用情况进行自我评估;第三,可以寻找实施高效课堂的流程——出示学习目标、实施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及手段——导学、独学、合学、展示、点评、质疑、点拨等要素的最佳组合;第四,可以以教师的文化自觉成就“有文化”的课堂;此外通过临帖、入帖、破帖阶段课堂状况“可视性”对比,增强自己实施高效课堂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课堂模式的新生态——思维(智慧)课堂。课堂定位从知识、能力立意走向思维、智慧立意。核心理念为:为改变思维而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让课改从形式改革走向本质的改革。解决问题时,借助多元对话互动、反馈、嵌入式评价实现对知识的整体表征、多角度表征;知识的同化策略、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综合运用、问题中心图式运用、顿悟产生都是改变思维有效的载体。课堂的基本流程为:思维的激发、思维的导引、思维的碰撞、思维的迁移、思维的提升。为改变思维而教()中改变的含义:对主干问题认识,让学生从点状碎片化局部思维到整体系统化思维;从静态单一思维到动态辩证思维;从结果思维到过程思维;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从借鉴、传承思维到质疑、批判、创新思维。高效学习是在对话、互动交流、思维碰撞中进行的,目的是提升思维,达成思维成果,用"作品"形式呈现;思维课堂中的展示、追问、补展、点拨、小结构成的核心链条为:学生思维可视化有据表达→呈现思维过程→呈现思维方法→换位思维(推测别人观点的思维过程方法)→引导质疑思维→引爆创新思维→阐述教师思维观点→形成优化团体思维→达成思维成果;展示仅仅是思维暴露,观点的质疑、补充、方法创新、思维的归纳、优化、提升等争辩反馈才是高效课堂需要放大地方。展示重心旨在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说有观点的话;导学案设计针对某一学习主体(模块)应体现四元素:学什么(探究学习内容),怎么学(方法、知识链接、活动设计、)、学会了沒有(测评)、带导向指标的自我评价。意义:改变思维→改变生活行为→改变习惯→改变人格。

3、课堂评价的新常态----高能级评价。从终结性评价走向目标导向性评价。目标导向性评价是与学习同时发生的评价,将评价融合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评价不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载体。这种评价实现了“学习力”的可视化,起到了“以评价引领学习”的效果; 这种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暗含问题解决要求,可引领各层次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质量,起到了“以评价引领学习”的效果。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交往礼仪,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很有意义。例如,组织一场辩论活动,教师可以先提供评价量规:观点与他人不同加1分;列举理由准确,每条加1分;能发现别人漏洞并进行适当辩驳加2分;能有理有据地对话辩驳加2分。在这种评价量规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有理有据地论述观点,还会注意倾听、搜集、处理对方的发言信息。这样的评价既保证了辩论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交往礼仪,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很有意义。
        
同样这种关注学生心理的改进评价也属高能级评价。比如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变换成:孩子,让我们一起思考、讨论好吗?你也要认真积极思考,我们很想看到你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谁能为他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为他提供方法和帮助。又比如他说的对不对呢?谁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变换成:看来你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还不是很成熟,没关系,我建议你的同学给你做个提醒,怎么样?你现在听明白了吗?那么你愿不愿意在给大家说一遍。

4班级组织新形态一一班组群。 同级班组群:团队学习不仅仅限于班内,让同年级学生成为同班同学;让小组之间在整个年级流动起来;让教师资源实现最大整合,发挥团队整体效益,比如以同年级3个班级为一个班组群,假若每班有8个小组,打破班级界线,24个小组可以在班组群内根据学科需要有序流动组成动态班。周末跨级班组群:比如四一五一六一三个班周未下午可以组成一个跨级班组群,实行学长负责制。
班组群意义:孩子间的相互学习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方式和内容;孩子最好老师之一是自己的伙伴:班组群学习方式为独生子女带来更多的同龄或跨龄交往的机会;班组群内是教师团队工作,不是单打独斗。教师角色多样性,带来学生发展充分性。

放大班级教研组功能。班级教研组主要有本班跨学科任课教师组成,主要为研究“学”而设立的,中心工作主要是研究“学情”,解决“育”的问题。班级教研组可诊对群体或个人进行集体会诊,研究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方法等学习品质,还要重点研究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思想道德、觉悟、修养等”成人”问题。即从研究教学拓展到研究教育。班级教研组成员之间可以互通信息,形成育人合力。比如当学生情绪不稳定或心情烦闷时,就可以共同关注,共同安慰,共同疏导;又比如当某一学科教师因某生该学科表现优异或学习有明显进步需要表扬时,就可向其它学科教师通报学情,让其予以配合,即其它学科有问题时暂不批评,防止效果中和或向班级学生传递矛盾信号。班级教研组可以由班主任兼任组长,每周可以开一次例会,主题班会也可团队研发主体,共同参与。班级教研组的成员教师,可以聘为或邀请为班级小组建设的辅导员,构建小组“非常61”。班级教研组可以共同承担"小、实、真"的育人或学情研究课题;可以共同研发新三本课程一一班本课程、组本课程、生本课程;可以共同承担学生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共同组织旨在增加学生阅历的游学活动。

5、混合式学习下的个性化学习。学习的本质是自学,自学本质是连结。与同伴连接,与教师连接;与环境连接,与生活连接;与文本连接,与经验连接。连接一学习一一教育发生。学习一定要用,输出比输入更重要学习,运用是最好学习。学习要经常温习,不同时间、场地定有新的感悟。

学习是一件高度私人化的事件,学习初始阶段和最高的境界都是自学,测量好课堂品质的重要标准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学时间,即可自主支配的时间!

将自习提升到与其他学科课时同等重要的位置,安排足量的自习时间,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学习自由度,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自习课属于学生的,学生是自习课的主角,他们应该自行安排学习内容。

自习课堂是课堂的一种主要形态。自习课堂上,做作业仅是学生的一项学习任务,在这段宝贵时间中,要整理课堂笔记,要对原先学过的、刚刚学过的进行反刍、梳理、归类;要修补薄弱环节;要预习即将学习的下一单元;还要查阅资料,追本求源,以达到融会贯通。

自习课堂的重要任务就是:修复读书的欲望,校正不良的习惯,强化学习定力,优化意志品质。自习课堂六字箴言:入静、入定、入神。

所以,未来有一种课会被提上重要位置,它叫自习课,这种课支持的是选择性的异步学习,这种课神圣不可侵犯!

6、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新形态——电子白板背景下高效课当前国家、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增加带来的教育信息化普及。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是高效课堂常用工具的创新,与此同时,在新技术的影响下,课堂模式与课堂形态也会完成突破与升级。

交互式电子白板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感应技术、多媒体技术于一体,具有课件的播放、音视频的放映、资源库的调用、网络资源的应用等各项功能,能够实现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灵活整合。具体讲电子白板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的表现形式,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朝着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可以反复使用的资源库;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把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资源作为电子白板的背景、页面、图像等,使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获得更多的拓展知识,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随时书写、绘画、拖放组合等功能优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白板上面亲自操作,随时在网页上、计算机界面上和光盘播放界面上标注、画图、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此外,当实际教学与教师预设的课堂出现不同时,教师也可以直接将学生的问题通过电子白板的独特功能融入到教学课件中去,充分发挥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及时捕获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

电子白板背景下的“3321”高效课堂模式旨在通过教学技术手段改革与课堂模式改革的整合、融合,实现“1+12”的增值效应。这里的融合指的是把原来的“传统课件”,加上导学功能,改造成电子导学案,进而取代纸质导学案。通俗的打个比方,我们的设想不仅仅是把电子白板“这块橡皮”捆绑在高效课堂“这个铅笔”上,整合成“带橡皮的铅笔”,而是把“铅笔壳”变成“橡皮”,“铅笔芯”也改造升级,实现铅笔“你中有我、我我中有你”的真正的融合。也就是说电子白板背景下的“3321”高效课堂模式绝不是电子白板与高效课堂的简单相加,更不是高效课堂上简单运用了传统课件。它们之间发生的不仅仅是物理变化,更重要的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教学模式——电子白板高效课堂。

        2016,中小学课堂会从偏重"教学性的教学"走向"教育性的教学"。即从知识导向走向成长导向。
编辑:师亚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