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管理 > 2022年引发校长共鸣的10大名家观点,引领未来教育新征程

2022年引发校长共鸣的10大名家观点,引领未来教育新征程

2023年01月20日 15:15:20 访问量:1994

身为教育者,他们教书育人,始终站位教育教学一线,为人民教育发声,为学校教育建言。

他们的思想,或前瞻,或理性,或真诚,或尖锐,但是唯有一点——掷地有声,引发共鸣。

2022年,我们始终致力于分享传播能够帮大家看清教育真相的观点,涉及对教育政策的解读,对学校改革的创新,对教师成长的理解,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思考……

今天,一起重温这些引人深思的声音,寻找2023年教育的答案。

01顾明远:直面新时代基础教育十大矛盾

图片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推荐理由】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较大提高,农村教育有了很大改善,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人民的期盼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教育领域的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全面分析了新时代基础教育面临的十大新矛盾,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精华观点】

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以及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都还比较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是关键。特别是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没有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

2、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矛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决好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3、大众教育与天才教育的矛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拔尖创新人才。怎样才能发现英才、培养英才?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发现英才,而不是拔苗助长。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不矛盾,教育的普及和高质量的大众教育可以发现更多英才。

4、教与学的矛盾。长期以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现代教育已经打破了这种传统,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今天的教学要从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但是,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

5、知识与能力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上。传统教育主要是关注传授知识,强调记忆;现代教育则主张激活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6、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很多中小学把中高考作为目的,考试成了指挥棒,学校的工作围着考试转,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教育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找到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平衡,就需要学校转变观念,要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从年轻一代未来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个性发展。

7双减与提高教育质量的矛盾。推进双减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比如:学生作业少了,家长担心降低学习质量。此外,教师的负担也加重了。解决这些矛盾唯一的出路是改革,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8、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教育不能单纯地持技术主义态度,虽然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要注意科学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人的技能很重要,但充实人的精神世界更重要。

9、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现代教育是国际化的,需要交流与合作。同时,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教育的根和魂。中国教育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将世界先进经验与我国的优秀文化相融合,使之本土化。在融合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10、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由于站位不同,家长有时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不理解、不支持,有时还会发生冲突。学校要主动做家长的工作:一是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三是学校要认识和充分利用家庭的资源,共同育人。

02朱永新:教育目标清晰,方向就不会乱

图片

朱永新: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推荐理由】

很多人期待教育的变化,渴望找到教育的答案。在朱永新看来,教育变化难,因为教育学涉及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两个都是人类最复杂的。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比如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当目标清晰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形式来协助教育改革,方向就不会乱。他对教育的本质思考,给我们带来深层启示。
【精华观点】

大家都期待变化,而且变化终将发生。我觉得,我们在变化的时候不能乱变,乱变可能方向错了。这个时候,尤其要很清楚教育是做什么的。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们需要寻找一条道路成为自己,最好的办法是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的地方,让学生在学校里面可以发展自己,找到自己,最后可以成就自己,这是教育最需要的能力。教育是为了生命而存在,教育之上是真、善、美课程。

教育要变革,未来学校会怎么样?我觉得未来学校可能很重要的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学校会变成一个学习中心;

二、未来学校的竞争可能不像现在白热化了,名校的概念会逐步弱化,而课程概念会逐步强化;

三、未来的学习方式可以在网络上,可以进行团队合作,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四、未来形成的评价也会进一步变化。未来的评价更多的是过程性的评价,而不是形成性的评价,不是最终的结果。

03杨东平:取消造就“名校”的行政化、等级化安排

图片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推荐理由】

为促进教育公平,多地已实施校长教师轮岗制度。但是,校长教师流动了就不再择校了吗?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之所以出现择校热,是因为义务教育的学校差距太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不允许有名校、重点校、示范校,取消造就名校的行政化、等级化安排。
【精华观点】

义务教育是一种保障性的公共服务,正因为如此,所以免试、免费、就近入学,它必须是一视同仁的,是以平等、均衡为主要标准的。

全世界的义务教育都是这个价值。日本当年普及义务教育的时候,提出过一个概念,一张图纸盖所有的学校,不论是盖在海岛、农村还是城市,学校建设就一个标准。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属性,是把公平和平等放在第一位的。

回到中国的现实,为什么这些年出现了严重的择校竞争、学区房、培训热、教育内卷?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义务教育学校的差距太大了,所以家长要择校;围绕着择校,所以就有校外培训、就有学区房。解决教育内卷的问题需要治本,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取消不合理的学校差距。现在采取的多种举措,包括校长教师流动、包括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多校划片等,都是为了缩小学校差距,减缓择校竞争。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不允许有名校、重点校、示范校,这需要真正按照《义务教育法》,取消造就名校的行政化、等级化安排。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04李希贵:学校没有明确办学准则,就会出现偏离

图片

李希贵: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推荐理由】

为什么全世界学校的教育观大同小异而学校的办学实践却相去甚远?李希贵认为,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建立始终不变的办学准则,那么就无法确保这所学校做的每一件事是不是都瞄向了统一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没有明确办学准则,那么教育愿景、育人目标、战略性行动等都会出现偏离。这是作为校长要思考并身体力行的问题。
【精华观点】
    如何确立自己的办学准则?

1、问题提取法。要不断追问自己,通过追问你内心找到你真正希望遵循的东西。或者我们可以借鉴吉姆·柯林斯的一些自我追问。如果你明天早上醒来,有足够的钱过退休后的生活,你会继续坚持这些核心价值观吗?

2、逆向工程法。从造就一所学校良好现状的所有决策和项目列表中,提取出适合的办学准则。一般可以将其内容分为三类,每一类3-4项相对比较合适。

3、替身法。想象一下你要离开这所学校,要带30个人创办一所新学校,你带哪些人?你为什么带这些人呢?这些人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你用什么价值观去衡量他们。

4、要素重新排序法。要素重新排序法就是对支撑一个组织、一所学校,甚至支撑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的要素重新排序。十一学校联盟学校各个分校有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就是把钱花在给学生最近的地方、取消仓库、增加学生自定义功能空间。

5、管理者身体力行。稻盛和夫曾说:如果企业经营不顺,那既不是干部的责任,也不是员工的过错,就是领导者不坚守价值观和错误的思维方式所致,除此并无其他。

05于漪基础教育的三个“思想疙瘩”

图片

于漪:人民教育家、特级教师

【推荐理由】

放眼看世界,各国都是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上,而且把基础教育提高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高度。对教育者而言,要接受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理念是很不容易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认为,搞好基础教育,至少要解决三个思想疙瘩。办学者、执教者着力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中小学生在求学期间能真切地感受幸福,享受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

【精华观点】
第一个思想疙瘩:学生的培养是外塑的还是形塑的

我们一般认为名师出高徒,学生的培养主要通过外在途径塑造,现在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外塑是有作用的,但是归根到底要靠内在建构。所以,课改理念里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很重要,一定要把他们的积极性、自主性激发出来,唤醒他,这样我们的教改才能成功。

第二个思想疙瘩:师生定位

我们长期以来有三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是重要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命的质量,影响他们的青春的质量。但师生究竟怎么定位?

实际上,我们老师并不是起中介的作用,教师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给他指出一条学习的路。所以师教之功在于启发点拨,让学生开窍,课堂绝对不不仅仅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场所,更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场所。

第三个思想疙瘩:如何面对少数尖子和全体学生

每个孩子有他的特点,尖子要不要培养?当然要培养。我们国家尖子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我们缺综合素质的人才。所以,我们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抓住少数学生。

人的发展潜能是不可简单预测的。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考虑学生的潜力,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抓住一些尖子来培养。

06张华:好的课程,让孩子创造着长大

图片

张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理由】

2022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教育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新课标被视作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张华教授围绕新课改,结合自己长期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及参与课程改革的经历,为校长们带来详细解读。
【精华观点】

这次课程改革的正式推出,标志着历时5年的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其课程改革体现的理念之一是,把孩子创造知识、探究世界的过程转变为今天的教和学的过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孩子创造着长大,而不是让他长大了再创造。

学校该以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来实现这教育愿景呢?可以概括为五大方面,即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

这五大理念,在教育部文件中被概括为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它一方面体现了信息时代对人创造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孩子身心化发展特征。

07张志勇:新课标下,学校教学育人面临的挑战

图片

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学部教授

【推荐理由】

双减改革有两个重点,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但最终目的,是要大力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学部教授张志勇认为,双减改革第一枪,还是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精华观点】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五个能力特别重要。

第一,孩子在课堂上到底要学什么?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认知起点在哪里?孩子掌握了什么?还要学习什么?

第二,孩子在课堂里学习的动力是什么?要解决这个情感前提的问题。老师不要总是指责孩子不学习、开小差、调皮捣蛋,而是要反问自己,为什么没有能力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课堂教学体系中来?

第三,到底要让孩子学到什么程度?孩子学完之后到底能做什么?对此老师必须非常清楚,在课堂之前要设计。

第四,要让学生实现这样的学习行为的发生,需要给孩子什么样的学习支架?

第五,如何证明学生达到了你所提出的学习目标?用以证明的测评工具是什么?

现在,每位老师每一堂课的教学,都要深刻、系统地回答清楚这五个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什么?是育人方式的改革。以知识传承体系为主的教学方式,始终在主宰着课堂。教师应该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带动学习,多采用让学生参与、协作的教学方法。中国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这个问题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08崔允漷:培养学生素养,是真正的育人

图片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理由】

回顾过去几十年学科育人目标的变化,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打了个比喻:1952年的1.0版本,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好比剃头;2001年的2.0版本,提出三维目标,好比理发;2016年的3.0版本,提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好比美发——这是一个层层升级的过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应该重视结果,重视过程,还应该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精华观点】

知识、技能、能力、素养是什么关系?如驾驶汽车,交规就是知识,移库就是技能,路考则是能力,想要获得能力就需要情景,驾车上路。

有了驾驶能力还需要有驾驶素养,如何获得素养,就需要学习者进行反思,明白驾驶素养有安全驾驶、礼貌行车、尊重生命。如果驾驶素养不够,那么有几十年驾龄的人,即使换了个不同的情境,则可能面临着不敢开的窘境。

这三点正对应着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

这个例子,不仅告诉我们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关系,还告诉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素养,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作为老师只教授学生知识,则只在教导学生读书;传授学生能力,则只在告诉学生如何做事;培养学生素养,则是真正的育人,教导孩子如何做人。

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二是从课时到单元的教学设计;三是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的一致性;四是内容充足或教学化处理;五是学习方式与目标的匹配;六是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09窦桂梅:校长的自我领导力,就是要自带光芒

图片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推荐理由】

找准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儿童个性、彰显课程特色,是当下许多学校变革的规划或目标。但是,这对掌舵的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总结了近十年的经验,将以上问题分解为自我领导力、群体领导力和创新领导力三个层次进行阐释。

【精华观点】

校长何为?也就是说,作为校长的领导力,该如何找准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儿童个性、彰显课程特色?我试着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一是校长的自我领导力。一个校长的自我领导力,就是不断地努力让专业锋芒化作自带光芒。在我看来,自我的站立、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带来的影响力构成了一个校长自身内在的领导力。自我领导力不是向最牛的校长、最有资源的学校去对标,而是立足于优化国家课程,发挥自身专业长处,寻找自身的行走方式,从而形成专业的影响力。

二是校长的群体领导力。群体领导力最关键的就是价值领导力。价值领导力就是教师价值观的塑造,而校长的职责就是,努力把教师的成长当做最高的荣誉,应该说是从自我的领导力转向群体领导力,是我做校长近十年的一个标志。

三是校长的创新领导力。在我看来,校长需要有一个创新领导力。你需要不断地突破与创作,但须有继承和延续,想尽办法后的再生,当然最终重点还要看你带领的学校发展了什么,优化了什么,甚至引领了什么。这意味着校长必须由行为领导力转向研究领导力。

10成尚荣通往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图片

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督学

【推荐理由】

教育科研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对教师专业成长尤为重要,教研也是提升学校发展的引擎。教研该如何做?这是不少教师的困惑。成尚荣认为,实践是教师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教育科研的可贵品质和重要途径。除了实践以外,还应注意将即时性研究与课题研究融为一体,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
【精华观点】

倡导教师做实践家绝不是对经验的轻视,而是对经验的提升与超越。需要说明的是,反思是一种研究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让教师走向研究、走向理性思考、走向理论探索,并不断改进与提高。我坚定地认为,教育科研是教师发展的幸福桥梁,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将即时性研究与课题研究融为一体,以研究的方式推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绝非易事,但正因为具有挑战性,才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是一个极高的平台和极好的机会。我建议教师们把握好以下几点:

1、确立为儿童而研究的理念与宗旨,一切课题研究都是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了儿童有个幸福的童年;

2、确立探索教育规律的勇气和信心,在研究中我们要走在规律之中,成为规律的发现者和践行者;

3、确立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为重点,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为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新评价的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也让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一个新境界。

编辑:师亚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